清晨,当阳光漫过昆明官渡古镇的檐角,陈平推开乌铜走银传习馆金大师研创中心的大门,工作台前,铜片、银屑与錾刻工具静静陈列。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永才大师的第4位入室弟子,陈平的一天便从指尖与金属的对话中开启。炼铜、打片、放样、錾刻、走银……十余道工序循环往复,乌铜的墨色与银纹的光泽在陈平手中渐次交融,续写着这项跨越300年的技艺。
冶炼乌铜是师徒口耳相传的“不传之秘”,在0.5毫米厚的铜片上錾刻纹样,线条需一气呵成,深浅毫厘定成败;最惊险的是走银涅槃环节,将银片放入乌铜上以千度高温煅烧,银与铜熔点仅差130摄氏度,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成型的作品最后需要捂黑成器,在掌心反复揉搓,让铜色氧化为乌黑,银纹浮凸如雪。这道工序无法机械替代,唯有人体汗液中的微量元素能与乌铜发生反应,形成温润如玉的包浆。
2009年,听闻金永才招收学徒,陈平毅然拜师。三年炼心,每日重复捶打、刻线、熔银,陈平手掌布满灼痕与老茧;十年沉淀,他从学徒成长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平如今自己也带徒弟,收徒的标准与金永才一脉相承:“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匠心,才能让乌铜走银一代代传下去。”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