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一段“湖南贫困县学生把营养餐牛奶倒水沟”视频引发关注。日前,当事单位隆回县罗洪中心小学一名负责人表示,学生们倒掉的牛奶是已打开过包装,喝不完的剩余牛奶,校方出于对学生身体健康考虑,不建议把营养餐带回家中食用。 给贫困县的学生提供营养餐是精准扶贫的实际举措,可部分学生却将喝剩牛奶倒进水沟,而且是学校规定这么做,自然在网上引发质疑。 据学校解释,除去营养餐本身有相关规定外,还因为牛奶保质期是6个月,当地地处偏远,大多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只留有老人,而老人们对于食品保质期的意识不强,很有可能让学生把打开包装放置许久后变质的牛奶喝进腹中;或者学生将喝剩牛奶放在书包中遗忘,在牛奶变质后再次服用,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言下之意,让学生将喝剩牛奶倒水沟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应该说,学校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将牛奶倒进水沟不仅浪费食品还污染环境,绝非可持续之道。而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首先要探究部分学生为何喝不完牛奶。 喝牛奶看似简单,但学生喝牛奶为什么经常会有剩余?一种可能是天气太冷,太冰的牛奶的确难以喝完;另一种可能是天天喝同样的牛奶,没有什么变化,喝厌了,也懒得喝……也许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在我看来,学校要想鼓励学生将牛奶喝完,至少有三种办法:其一,购置简便的电炊具,将冷牛奶加温为热牛奶;其二,营养餐要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变得丰富,需要尽可能提供多种品牌的奶液或者奶粉、奶片,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食用的牛奶制品;其三,可以提供喝牛奶的最佳时间,但不妨让学生自由选择喝牛奶的时间段。如此,浪费现象或能得到抑制。 当然,与营养餐供应相配套的食育教育要跟上。食育不仅仅只是饮食教育,更是以食养德的教育。在日本,2005年颁布的《食育基本法》规定日本人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都要接受食育教育,可我们的很多学校在食育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 部分学生不爱喝牛奶,在很多地区是普遍现象,表明营养餐需要尽快进行服务转型升级。不必过度责备倒掉剩余牛奶的贫困学生,唯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将好事做实做细,才能发挥好营养餐的作用,将好事办到人们心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