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第10版:云关注·绿色普洱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西盟县采取过硬措施,调动各界力量——
出真招 战贫困 见实效


美丽的西盟县城

    脱贫举措

    本报记者 李汉勇/文  李奕澄/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坚决兑现“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以坚定的决心、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采取过硬措施,调动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决战脱贫攻坚。

    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65年,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作为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特殊的发展历史造就了特殊县情,西盟有9.5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75490人,而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9.64%,整体脱贫基础差、底子薄、困难多。通过精准锁定贫困对象,西盟对全县92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后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能力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西盟经济社会发展、阻碍群众脱贫的关键根源所在。

    面对压力和挑战,西盟县对症下药,确保精准扶贫出真招、接地气、见实效。

    “精准安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

    2015年,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启动大会在西盟召开。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西盟加强农村C、D级危房改造。按照“新村新景新农村,宜居宜业宜旅游”的要求,引导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建设家园,对农村住房实施“厨卫入户”“人畜分离”标准化改造。

    全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42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4万元,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安居房,实现“精准安居”。全县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在368个村民小组实施以“亮化、硬化、净化、绿化”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村组公厕522个,建设乡镇垃圾热解站7个,配备垃圾桶2400余个,实现60%以上自然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118个村民小组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走进西盟的村村寨寨,佤族、拉祜族、傣族等特色民居错落有致,青山碧水、红花绿树相映成趣。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网络宽带已覆盖到全县所有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不少村民学会了利用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购买生产生活用品、销售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

    “四个覆盖”鼓起农民钱袋子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解决了乡村发展的前提条件。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让贫困群众增收,并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成了摆在脱贫攻坚战面前的最大问题。

    西盟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内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项目、主体带动、利益联结、技术培训“四个覆盖”来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精准选择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作为五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并不断培育壮大肉牛、蜂蜜、咖啡、米荞、冬农蔬菜等特色产业,构建了“5+X”生态扶贫产业格局。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主导产品,每户至少有1个以上产业项目。

    勐梭镇班母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直过区”,也是深度贫困村寨。在全县统一布局下,班母村建立了“拉巴科云岭牛繁育基地”“富母乃中华蜂繁育基地”“肉牛饲草种植基地”“体伍绿色茶庄园”等符合班母村发展实际的规模化产业基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在产业发展中,班母村还出现了“租赁联结”的新模式。

    贫困户把土地等资源流转或租赁给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实行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班母村贫困户共出租1200亩土地,与本村红太阳合作社开展肉牛饲草种植合作,收入的30%作为土地租金归贫困户所有。目前,合作社已带动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皇竹草等2000多亩。

    如今的班母村已不是昔日的模样,充满前景的产业、充满干劲的百姓都彰显着这个小山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西盟通过政府搭桥、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培育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带头,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先后引进云南农垦集团、昌裕糖业、三江并流、丁氏蜂业、绿润源、富民等6家农业省级龙头企业,建设对口帮扶基地达30余万亩,7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省级龙头企业西盟昌裕糖业有限公司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甘蔗收购协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甘蔗承诺全部收购以外,确保价格稳定,并在市场好的情况下,适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收购价格。目前,公司共带动农户5263户228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19户8584人,实现人均年增收2375元以上。龙头企业稳定的订单,以及“保底价格+浮动价格”等保护措施,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

    西盟产业脱贫催生、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西盟县肉牛被评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西盟彩蜜坊牌山林百花蜜”被第十四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优质农产品,全县逐步培育了肉牛养殖、生态养蜂等一批绿色产业新名片。

    “123456”机制把扶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

    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思路,西盟县依靠“制”“治”之力,解决“志”“智”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把扶贫对象转化成扶贫力量。

    西盟创建了脱贫工作委员会“123456”工作运行机制,即:建强脱贫工作委员会一支队伍,把群众“带起来”;抓住组织化程度、利益联结机制两个关键,让群众“动起来”;结合自治、法治、德治三种制度,让治理“顺起来”;坚持目标引领、技术支撑、激励机制、保障服务四轮驱动,把动力“激出来”;落实综合、生产、生活、治安、宣传五项职责,让乡村“兴起来”;贯通县、乡(镇)、村、组、户、人六级联动,把民心“联起来”。通过以农治农、以农富农、以农强农,着重让贫困群众在物质上脱贫、在精神上脱贫、在素质上脱贫,走出了一条具有西盟特色的“直过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强化素质提升,让每一个有学习意愿的贫困群众得到针对性培训,获得一次免费就业推荐,让脱贫示范户上台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2014年来,全县先后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486场次5.5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万人次,全县16岁至45岁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达1.64万人次,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力更生摘穷帽”。妇女忙着打扫村组道路,男人忙着修路盖新房,青壮年忙着收胶水、砍甘蔗,佤山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自己努力创造的”,这样的思想意识在群众中牢固树立,被激发和释放出的内生动力,成为脱贫奔小康路上持久的力量源泉。

    脱贫攻坚、致富光荣,改变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能力大幅提升,贫困群众有了收入,不再吃光、用光,而是有计划地分类使用,或用于购买家电用具,或购置更加先进的生产劳动工具,或用于让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或用于出行旅游,增长见识。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必将铭记西盟发展巨变的精彩篇章。西盟县“直过民族”实现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西盟县下一步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