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浩 李汉勇/文 沈浩/图 “普洱市的生动实践,为云南省和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日前,国家民委官网发布公告,经考核验收,决定命名普洱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弘扬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内涵,普洱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直过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坚守“誓词碑”精神,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各族干部群众珍视民族团结、呵护民族团结,传承团结奋进、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铸牢共同体意识抓创建,一心一意跟党走 “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普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诞生地,民族团结有历史、有传统、有血脉。各民族共同保护、开发、建设了普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同历史记忆。 弘扬“誓词碑”精神,普洱市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阐释和宣传教育,建成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博物馆,成立民族团结研究所,充分发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召存信纪念馆、西盟佤族自治县拉勐纪念碑等市县(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的作用,结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先进典型,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实践载体和内容,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得到有力巩固。 普洱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在全国起步早,创建期长,坚持将示范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创建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格局。广大干部延续了“誓词碑”精神,不忘初心,怀着对各族群众的深厚情感,集中力量抓好民生建设,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普洱的各民族群众始终坚持感党恩、跟党走,践行着“誓词碑”的誓言。 普洱有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鲜明厚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独特多元的文化走廊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化之都。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各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族群众充分展现了开朗、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树立了良好的国门形象,又传播了民族工作的“中国经验”。 夯实基层基础抓创建,“七进”教育全覆盖 在西盟佤山,提起云南农垦集团西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当地群众都会称赞公司民族团结干事氛围融洽。更为特别的是,公司里专门设有民族工作管理部,配备专职民族工作干部,这在企业中是不多见的。 “公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利益,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公司副总经理刀会昌介绍,公司还成立了6个民族团结工作挂钩联片小组,50多名工作人员当起了民族团结的宣传员、辅导员、调解员、监督员,下到31个基层生产队和周边村寨,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在一线落实。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和宗教活动场所,普洱市坚持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力量向基层充实、资源向基层倾斜,在落实国家民委“六进”活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普洱边境线长、驻地部队多的实际,创新增加部队这一创建主体。制定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七进”实施办法,发挥创建工作基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明确方向和重点,努力构建创建活动“七进”工作大格局。 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普洱市注重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挖掘特色,特别注重培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普洱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集体和个人,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的“宾弄赛嗨”团结互助机制,通过共建党支部促进创建工作创新;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驻村第一书记勤勉务实,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老达保的党支部书记不仅自己致富,更是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小康村……将创建工作融入各族群众日常工作,实现了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展示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融洽关系。 紧扣民生根本抓创建,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当好祖国边疆繁荣稳定的坚实堡垒,普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秉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理念,着力解决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将创建工作与推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直过民族”等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有获得感幸福感。”决胜全面小康,普洱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加大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贫力度。以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41个贫困乡(镇)、76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为目标,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沿边地区、“直过民族”聚居区脱贫步伐。 2013年以来,累计筹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1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51.63万人减少到26.71万人,其中“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减少9.6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61%下降到14.09%。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3.8万户。边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精准脱贫,激发各族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着力推进各民族民生福祉和科学发展,普洱市积极探索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坚持把创建工作融入各级各地、各行各业的中心工作之中,坚持把管当前与管长远结合起来,注重目标统一、载体联动、家园共建、机制相容。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普洱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普洱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长远发展守护好青山绿水。以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全市绿色GDP占全部生产总值的90%以上,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