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缘何变得如此年轻 《人民日报》:“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给他们献上什么”,故宫负责人这样分享“故宫正青春”的理念。但服务年轻人,绝不只是“老爷爷卖萌”。要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功能,吸引青年一代参与到内容产业的生产中来,文博、文创事业才有了新的源头活水。《故宫回声》就是这诸多尝试中的一种,它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动漫创新大赛,把最具青年人特色的智慧纳入创作。这种模式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征,其传播效果也事半功倍。故宫的尝试给出了一个答案:作为一个“古物”,它实际上已经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热情接纳。然而故宫既不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宝藏,也绝不会是推陈出新者中的最后一个。我们相信,它所开启的一系列探索,将迎来更多跟进者和赶超者。 科研工作者配得上重奖 《中国青年报》:人是科研工作中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对于那些重要的科研项目、优秀的科研人才,国家、社会和科研机构都该为这份努力提供回报。今年,站上国家最高领奖台的两名科研工作者,都是在科研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前辈。他们决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时,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获得巨额奖金。恰恰相反,他们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即便在今天,科研工作也绝不是高校优秀研究生能找到的最赚钱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进来。这些科研工作者越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国家和社会就越不该亏待他们。只有让人们看到社会是多么尊重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个体,科研事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从而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本报记者 余国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