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方成娟 文/图 5年前,漾濞彝族自治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155户16296人,贫困发生率为20.90%;5年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58户85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7%,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始终坚持‘第一民生’的政治站位,以挂钩‘政治生命’为抓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挂图持卡’作战和‘靶向工作法’,集中力量攻坚,万众一心克难,举全县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漾濞县委书记杨瑜介绍,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漾濞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以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党员干部“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用行动兑现“军令状”。 “坚持所有工作、资源、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把脱贫攻坚作为弥补短板、消化矛盾、实现同步小康的战略举措,促进脱贫与发展同频共振。”漾濞县县长左学政介绍,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82236.73万元,贯彻落实“2233”工作法,明确“为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两个目的,把握“数据收集务必精准、沟通方式务必有效”两个关键和搞好“评定会、拟定会、议定会”三个评议及确定“群众收入、初步名单、最终名单”三项内容,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打好主动仗 拧紧“总开关” 全县领导干部带着干,党员干部主动干,支部引领群众一起干。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漾濞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拧紧“总开关”。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负责”“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要求,不断强化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层层签订政治生命责任状337份。推行县委常委挂钩乡镇,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包村、帮扶贫困户,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机制,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引领责任体系、干事创业体系和干部挂钩帮扶体系。党员领导干部冲在前、干在前,带头践行脱贫攻坚政治“军令状”。 “党员干部要啃最硬的‘骨头’,干最难干的事情。”漾濞县委组织部部长陈学伟说,为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全面完成脱贫出列的“百米冲刺”,漾濞县以“彝县先锋”工程为抓手,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创“先进组织”,争做“示范书记”,争当“先行党员”,全县65个行政村采取“1+N”“N+1”的模式,由普通农村党员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 “5年前,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下,每公里补助5万元,每个村民小组都争着修路。党员带头苦干,群众投工投劳,5年来硬化了52公里。”金盏村党总支书记石金辉说,在修路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打通致富路 当好“先行官” 打通致富路,当好“先行官”。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漾濞首先聚焦交通难题。 “全县山高坡陡、沟箐纵横,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10户以上的自然村有1130余个,农村公路基础弱、底子薄。”漾濞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周云婷介绍,交通是漾濞县发展中的短板,打通交通要道,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为切实提升村组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改善群众出行状况,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漾濞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943”项目,以2个贫困乡、24个贫困村、1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为重点,优先对产业公路、村组公路进行提升改造,计划完成路基拓宽900公里、路基改造400公里、路面硬化300公里。最后实际完成路基拓宽1400公里、路基改造430公里、路面硬化284公里。2018年7月,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自然村公路实际,启动实施了漾濞县30户以上自然村提级改造建设项目,项目总里程998公里,当前,项目已接近尾声。 通过不懈努力,漾濞县硬化路面达680公里,通车里程达2800公里,形成了“村相连、户相通”的公路网。 沿着蜿蜒曲折的硬化路面,记者用一个半小时环行了漾江镇湾坡村这个位于苍山西面的高山行政村,23公里的硬化路面将全村9个村民小组串联起来,道路为带,村组为珠,构成了一串“珍珠项链”。 “现在太方便了,我们世世代代的通路梦想实现了。”湾坡村坡有顶村民小组长王海立激动不已。他介绍,以前上街赶集来回要8个小时,山货运不出去,建筑物资都靠人背马驮,村内发展陷入了“死胡同。”“现在从家到县城只要40分钟,我们的核桃、土鸡、中药材等都可卖上好价钱。”谈及未来发展,王海立信心百倍。 打出生态牌 创新“旅游+” “希望你们有空进石门关看看,里面风景真的太美了。旅游完了还可以来这里吃饭,我家的烤羊和烤鸡很有特色,回头客很多。”石门关旅游景区门口不远处的石门福源农家老板苏继美在推销石门关景区的同时,也不忘推销自家的特色餐饮。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朴实、勤劳的餐饮店老板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委、政府和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关心支持下,2016年,苏继美将发展重点转向旅游餐饮业,她依靠自己的努力,经过两年多发展,实现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的蝶变。 “现在每年纯收入在七八万元,接下来我们多积累经验,相信会越来越好的。”苏继美说着自己的打算,信心满满。 “像苏继美家这样吃上‘旅游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100多户。”驻金牛村工作队队长赵海红介绍,为了拓宽致富渠道,2018年10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全村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金牛村惠农乡村旅游合作社”,向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入股44.4万元,签订了3年合作协议,每年可按入股10%分红,另外公司还聘用了32人,每人每月最低可领到1600元工资。 “漾濞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及区位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漾濞县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罗荣峰介绍,近年来,漾濞以“1234”总体思路为行动指南,先后实施了石门关综合开发、光明云上村庄、李家庄苹果园、苍山西坡大花园等旅游项目,积极推行“景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景区+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据统计,2018年1月至11月,漾濞县共接待游客1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业总收入19.43亿元,同比增长6%;直接或间接带动旅游从业人员1.46万人,旅游开发有力加快了群众增收脱贫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