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月十二日第八版 第五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生产能力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道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租赁、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区分山区和坝区等不同区域,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护农户权益。严防耕地“非农化”和出现撂荒。推进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大县。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农户为基本单元的经营主体地位,改善小农户分散耕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促进小农户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使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千家万户小农户培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精准培育计划、“乡土专家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家庭农场认定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机制。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联合社。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集聚等为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速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落实农垦农场法人实体地位,创新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垦农场企业化步伐。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绿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动,吸引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云南。 (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管控,严控围湖造田、滥垦滥占草原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加快推进畜牧业禁限养区建设。加强耕地土壤管理,在石漠化地区和重要湖泊、饮用水水源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农业建设,完善农田排灌设施,推广节水技术,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进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鼓励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绿色化生产。支持按照有机产品生产标准,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重点,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完善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建设,推行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合理确定湖泊、水库、滩涂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加强草原、水生生态、林业和湿地保护与修复。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 (四)强化品牌建设。制定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管理制度,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委托品牌策划机构,精心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树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加快现有农产品品牌化。结合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国际公认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依法争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引导企业强化商标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商标注册、使用、许可、转让、质押、投资、维权等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名优企业、产品、品牌等评选活动并进行奖励。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讲好品牌故事,全面扩大“绿色食品牌”国际、国内和省内影响力。建立品牌农产品目录和标识制度,实施准入和退出管理。建立授权使用、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成长中的地方特色企业和产品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实时监控、评估公用品牌状态,严厉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恶意抢注商标、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行为。 (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等新兴业态。充分利用好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村落民俗、山水资源、农耕文明、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促进农村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生态文化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村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带动形成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领办或参与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共同开展农产品销售和品牌运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让农户更多参与并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4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大工程、行动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行动。到2022年,全省一半以上行政村每村培育打造1个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培育6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培育打造1个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产业链条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的主要收入来自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由点状、块状向带状集聚发展,形成跨区域、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打造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带。 “绿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力争每年引进协议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企业15户、5亿元以上企业100户;每年促成100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推进50个重点招商项目落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到2020年、2022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分别突破900户、1000户,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分别达到6万个和7万个以上,农户入社率分别达到40%和60%以上,分别培育1万个(省级示范社1500个以上、州市级3500个以上、县级5000个以上)和1.5万个(省级示范社2000个以上、州市级5000个以上、县级8000个以上)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力争分别达到1万个和1.5万个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分别达到6万人、10万人。 农垦国有经济培育壮大工程。围绕建成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到2020年、2022年,分别建成2个和4个区域农垦集团、10个和15个农场集团、20个和30个农场专业化产业公司。 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重点,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增加一批县(市、区)进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合作、租赁等形式,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争取云南入列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把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坚果、肉牛绿色有机种植(养殖)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行动。全面摸清全省适宜有机农业发展的用地面积、分布等基础数据,对有机农业用地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保护图表册,将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农户。有机农业用地一经划定,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农膜、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鼓励采取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种植绿肥等综合措施。 农业绿色生产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强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到2020年、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5%、40%,农药利用率均稳定在40%以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2022年,争取国家分别支持20个、23个养殖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在种养密集区域,探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病死畜禽、农田残膜、农村垃圾等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78%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5%、96%;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87%以上。 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提升我省农业品牌公信力。力争到2020年、2022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分别达到3800个以上和5000个以上,每个农业生产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的区域公用品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推动陆良县、澄江县、腾冲市、弥勒市、祥云县等5个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快临翔区茶产业链延伸型、弥勒市太平湖产城融合型、腾冲市银杏产业功能拓展型等3个国家级示范园创建工作,争取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快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树立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推动一批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七彩云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做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等品牌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培育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产品。到2020年、2022年,力争实现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分别突破2亿人次、3亿人次,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种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我省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将农业发展区域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市场需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滇中地区重点发挥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聚合生产要素,全产业链打造果蔬、花卉、肉牛等产业;滇东北重点发展中药材、水果、生猪、牛羊、冷水鱼等产业;滇东南重点发展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产业;滇西重点发展坚果、蔬菜、肉牛、中药材、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牛羊、生猪、中药材、坚果、水果、冷水鱼等产业;滇南及滇西南重点发展茶叶、肉牛、咖啡、热带水果、中药材等产业。 (二)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有序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稳定粮食生产。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促进天然橡胶、糖料蔗、油菜等重要农产品提档升级。调整优化烤烟种植,稳步提高烟叶品质。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8个重点产业,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到2022年,力争把茶叶、花卉、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产业打造成6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把水果、咖啡产业打造成2个600亿元级的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牛羊、畜禽等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池塘健康设施养殖,建设大水面生态渔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引导加工企业围绕茶叶、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跨区域带动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全值、梯次利用,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加工业向优势产区、物流关键节点、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主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传统食品和净菜加工。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 专栏5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大工程、行动 优质粮食工程。以稻谷、玉米、麦类、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以70个重点县(市、区)和150个优质粮食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主攻单产,每年创建40个高质高效示范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815.1万吨以上。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2年达到2.5∶1。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 茶叶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流域和南部边境一线为重点,滇南、滇西南为普洱茶发展重点区域,滇西、滇西南为滇红茶发展重点区域,滇南、滇西南及滇东南为滇绿茶发展重点区域。以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抓手,着力建设绿色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园,改造低质低效茶园,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到2020年、2022年,茶叶种植面积均稳定在630万亩左右,产量4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1000亿元、120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分别达4000元、4500元。 花卉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中为中心,沿滇中、滇西和滇西北、滇东和滇东南交通要道辐射,着力推进花卉种业、鲜切花、盆花、加工用花卉、绿化观赏苗木和花卉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重点推进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区、高效流通体系和花卉精深加工能力建设,以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绿色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2022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到17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分别达到750亿元、1000亿元,鲜切花产量分别达到150亿支、170亿支,盆花产量分别达到5亿盆、6亿盆,花农总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220亿元,花农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3.3万元和3.6万元以上。 蔬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交通要道重点县(市、区)为基础,以“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冬春蔬菜、夏秋蔬菜和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建设。推进基地提升、绿色有机示范、商品化生产与销售、定向招商、云菜品牌打造。到2020年、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00万亩、1750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270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940亿元(农业产值530亿元、加工产值225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185亿元)、1045亿元(农业产值590亿元、加工产值250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205亿元)。 水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充分发挥金沙江、红河等干热河谷地区光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紧扣绿色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果品商品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支撑平台建设等5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温带水果优势生产区、亚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到2020年、2022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95万亩、1000万亩,产量分别达到1250万吨、1350万吨,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坚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为重点,辐射带动发展高效核桃、坚果生产基地。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坚果产业有机生产体系、组织经营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生态高效核桃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能力。到2020年、2022年,坚果产量分别达到183万吨、265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680亿元、1150亿元,主产区农民来自坚果产业人均收入均稳定在3000元以上。 咖啡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南为重点,辐射带动区域化发展。以咖啡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绿色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精深加工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到2020年、2022年,咖啡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流域为中心,重点发展道地优势大宗药材,推进有机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昆明、曲靖、大理、昭通、红河、文山等交通物流中心和大宗药材集散地配套建设完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到2020年、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量均为10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100亿元、1350亿元,保持种植面积、产量全国领先,打造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强省、国内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肉牛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东北、滇南地区为重点布局一批肉牛基础母牛扩繁区,以滇中地区为重点布局国际畜产品交易中心和一批肉牛育肥加工区,以滇西北为重点布局一批特色肉牛养殖加工区,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布局一批境内外合作肉牛养殖加工示范区。以实施天然生态放牧和舍饲健康规模养殖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场(小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到2020年、2022年,肉牛出栏分别达到620万头、680万头,肉产量分别达到75万吨、8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1100亿元,把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有机肉牛生产基地和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基地,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知名品牌。 三、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粮食生产重点县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在畅通骨干排灌渠系的基础上,实行水、电、路、渠、林等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土地平整、排灌沟渠、机耕路、农田林网等配套建设。协调推进、紧密衔接骨干排灌水利工程、田间工程、输配电设施等建设。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积极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2020年、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和2800万亩以上,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 (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继续推进滇中引水、德厚水库、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海稍水库等一批大中小骨干水源和引调水、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项目建设。加快柴石滩、麻栗坝、耿马等大中小型灌区建设,加快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片区扶贫灌溉工程建设,加强灌区渠系节水配套和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在粮食生产重点县、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田间渠系节水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为重点,有效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 (三)强化装备能力建设。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农机手提升作业素质及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 专栏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行动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亩、500万亩,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47%和49%以上。每年新建“五小水利”工程30万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提高到0.492和0.509以上。 耕地保量提质行动。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保水保肥,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复垦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降低耕地开发强度,完成国家休耕试点工作任务。 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力争分别达到2725万千瓦和2775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0%和50.5%以上。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搭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好用好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型、省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水果、咖啡、牛羊、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开展优良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研发等,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继续加强省2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适时启动中药材、麦类等优势特色重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围绕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继续开展“极量创新”,探索实现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产值最大化。建设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强化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小农户素质,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 (二)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种质资源库、畜禽水产基因库和资源保护场(区、圃)规划建设,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育种。加大对古树乔木茶叶等传统优良品种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八大重点产业省级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含母本园)。加大花卉等国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西双版纳、元谋、寻甸等国家南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获取种子(种苗、种球)生产经营许可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农作物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鼓励和支持组建种业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