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季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破译”草莓箭毒蛙基因组,揭示了其基因组演化特征。 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种小型陆地蛙,当地部族将它们分泌的毒素涂在箭上,故得此名。一些箭毒蛙身上所携带的毒素,其强度是吗啡的200倍,箭毒蛙是如何从食物中获得毒素,箭毒蛙的神经系统又是如何演化出抗毒能力,目前还不清楚。 研究人员对草莓箭毒蛙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发现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组的大部分区域是由高度重复序列组成,进一步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草莓箭毒蛙的重复元件在鱼和蛙类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水平转移,水平转移元件表现出很高的重复性以及很高的转录表达水平,表明水平转移过后这些元件的扩增还在继续。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箭毒蛙SCNA基因家族发生了核苷酸替换,已有研究表明基因SCNA参与了神经毒性生物碱毒素的毒性抵抗作用,其中氨基酸替换M777L在5个SCNA旁系同源基因中同时发生了替换,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氨基酸替换在抵抗神经毒性生物碱的毒性中可能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