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第07版:云之美·花潮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走进鲁迅故居

    李宛纾

    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簇拥着、挤压着,我一步一步走近了这座心灵的圣殿。位于绍兴东昌坊口的这座新台门鲁迅故居,是很多代中国人的少年梦想、文学梦想。

    古屋清幽、古朴,透着江南的灵秀,却也不失低调的奢华。绍兴周家的3处老屋,都庭院交错、屋宇层叠,就连漫地的大块花岗条石,也明白无误地展示着江南的富足。如果不是因为祖父的案件和父亲的病故,家庭“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那么,后来的鲁迅也许不会带给我们那么深刻的童年,也不会带给我们那么深邃的思想、那么坚硬的脊梁。

    历史没有假设,但一个人的成长,是和他的家庭、他的环境、他的经历分不开的。绍兴是有文化的地方,比如“红酥手、黄藤酒”的陆游,比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更是以《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绍兴又是有血性的地方,比如反清志士徐锡麟,比如“鉴湖女侠”秋瑾,就连2500多年前的那位越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也足以证明他的血性。当然,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和血性,再加上百草园、乌篷船、茴香豆、阿长和山海经,哺育了鲁迅幼小的心灵,最终让他带着母亲拼凑的8块银元,走进南京矿路学堂,继而走向东京,又回到北京、上海,在“风雨如磐”的茫茫暗夜,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竖起了锋利的投枪和匕首。

    哺育鲁迅的,是绍兴的山水,是家族的盛衰,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现代文明。而哺育我的,却是鲁迅的文笔,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刚上初中那年,突然从家里的书架上找到一本《呐喊》,很老的版本,封面除了“呐喊”和“鲁迅”的字样外,就是先生的木刻头像,头发、胡子根根直立,硬朗得让人膜拜。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股兴奋之情弥漫了那天下午空空荡荡的房间。

    最为可笑的是,按照语文老师的教导,在课文上碰到好的文句,都要划上线条。看《呐喊》,当然也不例外,一开始是战战兢兢地划,凡是有关描写的、修辞的、讽刺的、警示的好句子,就认认真真比着直尺在下面划线条。随着阅读的深入,线条也越划越多,到了最后,几乎整本书的句子下面,都满是笔直而僵硬的线条,弄得自己哭笑不得——这不如不划嘛!

    从《呐喊》,到《彷徨》,再到《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和《野草》,鲁迅的文章,字字珠玑,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久而久之,鲁迅的文笔、鲁迅的风骨,也就浸透在了血液里面、脊髓里面。让自己在年少的时候,树立起忧患的意识;在困难的时刻,更扬起了坚强的头颅。

    来到了百草园。园子里,依然是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透过枝叶繁茂的树木,看到了鲁迅看见的斑驳的天空。虽然鲁迅后来离开故乡,卖掉了这所老屋,但百草园,永远是鲁迅的儿时乐园,是每个中国人记忆中的童年。单看眼下这摩肩接踵寻访先生足迹的游人,就可以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文化,当然是沉甸而有力量的!百草园的后面,曾被卖给鲁迅所说的朱文忠公后人,那在当时也是很有实力的邻居,把庭院修建得整洁漂亮,如今也还通着百草园,却没有几个人进去休息小坐一下,谁能说,这种反差,不是文化的力量?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