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第10版:云关注·绿色普洱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江城:“三个钱包”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江城东城农产品市场
江城沃柑基地
整董村购置的商业用房
本报美编 郭金龙 制图

    本报记者 李汉勇/文  李奕澄/图

    脱贫攻坚,贫困户增收是关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聚焦产业扶贫,不断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如今,江城的绝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三个增收渠道——出售农产品获得一份收入,到企业打工能拿到一份工资,在家里每年还有一份入股分红的收入。三份收入,让江城县的贫困群众有了“三个钱包”,脱贫攻坚的劲头更足了。

    政策资金精准到户

    去年以来,江城县采取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措施,引导和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江城县加强了产业规划,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紧紧围绕“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项目(政策)扶持,都有一名致富明白人,都有一个市场主体帮扶,都有一个脱贫增收渠道,贫困户户均拥有10亩以上产业基地”的“五个有”目标,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以及茶叶、橡胶、甘蔗、坚果、水果、草牧业、渔业、生猪8个专项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编制完善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并结合各乡(镇)和各村产业发展现状,统筹全县产业扶贫所需资金和项目。工作中,实行项目资金向产业倾斜,2018年,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达到1亿多元,重点投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道路改造等产业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

    全县探索推行“512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即: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5万元限额的三年期小额贴息货款发展产业;按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配套1万元产业扶持发展资金;市场经营主体每带动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2万元的3年期产业小额贷款贴息,贴息标准按国家当年基准利率给予贴息;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市场经营主体,每带动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给予1千元的产业扶持资金。

    政策、项目、资金,一件一件落实到位,为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资产收益从无到有

    江城的东城农产品交易市场,外围是一圈商铺,中间是摊位。由于建成开业的时间不长,上午9点,市场也不热闹,一个商铺经营者却表情轻松:“我在这里的生意还过得去,市场一天一天地热起来了。你看,周围的房子多了,人流也增加了,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对这个市场充满希望和信心的还有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在去年底,市场已经由4个乡镇的24个专业合作社联合出资4740万元购置下来,成为了4740个贫困户的共有资产。购置后,市场租赁给了一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租赁合同期限3年,租金为113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在合作社入股是1万元,仅是这笔租金,每户每年就可增收800元。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本金正是来源于江城县“5121”产业扶贫政策的其中一个“1”,即,每户配套1000元产业扶持发展资金。

    除了东城农产品市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资本变收入”的项目还有好几个。

    江城县副县长王芝勇介绍,在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江城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宝藏镇、曲水镇、嘉禾乡3个乡(镇)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产业发展资金4650万元投入到该公司,与公司合作建设江城县橡胶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和“保底+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投资合作期限3年,资金由公司自主经营,专业合作社不参与经营管理,也不承担经营风险,无论经营盈亏,公司按每年投资总额的12%向合作社支付收益。这个项目,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4650户,每户每年可得收益1200元。

    “这是我们村集体的商铺。从今年起的3年内,租金收益5%为村集体收益,95%收益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站在一排傣族风格的商铺面前,整董镇整董村支书周志兴笑嘻嘻地说道。在得到了上海帮扶的3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后,他们也看中了集镇的商业前景,购置商铺、单身公寓7间(复式楼)共1050平方米。这些商业地产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为了带动贫困户增收,前3年租金主要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的农户有167户654人。

    周志兴说,村里专门为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组建了一个合作社,每户入股1万元,共167万元资本金。其中参加购置东城市场出资44万元,剩余的资金准备入股到柚子基地和茶叶加工厂,两个项目的收益与入股市场差不多。入股项目的考察、表决等程序都已经完成,很快就可以签订协议。

    到目前,江城县成立4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100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专业合作社。其中有7145户27512人,投入7154万元购置各类资产,或与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关系,享受到资产收益。

    产业利益联结“双覆盖”

    春节刚过,位于江城县康平镇中平村的普洱市鸿耀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沃柑基地进入了采摘季,采摘、分拣、包装、搬运,基地一片忙碌。

    “现在是我们用工最多的时候,一天需要500多人。”鸿耀公司负责人介绍,务工人员多数是周边的瑶族、哈尼族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0多人。此外,该公司每年固定用工205户450人,年劳务支出达15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达1.57万元。依靠在沃柑基地务工,贫困户收入增长很快,靠近基地的新兴寨村,人均收入从4年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了8000元。

    鸿耀公司2015年进入康平镇开始种植沃柑,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为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群众收入,有147户农户得到了地租收入,共1176万元,户均收益8万元。为了更好地帮扶贫困户,2015年9月,公司组织成立了江城柑橘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周边三个村21个村民小组种植沃柑2100余亩。同时辐射带动其他周边农户种植3200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540人。

    沃柑、坚果、橡胶、茶叶、畜牧,一批特色产业在江城县崛起,实现了产业进村到户。同时,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贫困户与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

    如今,江城县已经实现产业利益“双覆盖”。全县绿色产业面积达到110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拥有产业面积10亩,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拥有产业面积13亩,产业覆盖42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8万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江城县的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159家(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46家)带动和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10084户,实现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贫困群众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关系,参与开发建设,分享发展成果,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得到不断增强。

    产业进村、覆盖到户,利益联结、共同发展,江城县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越发坚实。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