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第06版:特别报道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铁血初心 云岭钢魂
——昆钢80年发展历程实录


厂区内铁路运输(美国1920年制造的蒸汽机车) 昆钢早期高炉群
新区生产区园区一角 昆钢控股公司办公大楼


中国电力制钢厂创建人缪云台、周仁等在建设工地。


1943年建成的云南省第一座高炉


中国电力制钢厂建成的横列式轧机


1981年从德国德马克公司引进的三机三流方坯连铸机,被冶金部领导誉为“连铸一枝花”


高速线材以每秒90米的速度从吐丝机飞快而出


飞舞的钢花


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第三炼钢厂、高速线材厂和后期建成的板带厂


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六号高炉


太阳广场


宝象物流中心航拍图

    本报通讯员 王晓江 王天俊 陈正华 记者 杨建华

    当历史的指针,从1939年2月22日转到2019年2月22日,昆钢,红土高原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走过了29000多个激情燃烧的日夜。在这片被铁水浇灌、钢花点缀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昆钢人怀揣梦想,在奋斗和探索中前进,使昆钢从一个小小的钢铁厂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多元、技术与装备先进、综合竞争力跻身中国500强的大型国有企业。

    战火烽烟中诞生,百废待兴中建设,改革春风中崛起,多元发展中前进,转型升级中做强。八十载风雨兼程,冬去春来峥嵘岁月,昆钢的奋斗史,就是在彩云之南奏响的一曲雄浑、豪迈、壮美的交响乐……

    源起

    ——钢铁救国

    周仁,中国钢铁冶金学、陶瓷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作为1910年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周仁虽然在数学和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但他却选择了机械和冶金专业,因为他坚信“强国必先利器”,并认为“一个国家没有钢铁就像人没有骨架”。毕业后,这位成绩优异的海外学子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及美国公司重金聘请的机会,毅然回国开启钢铁强国之梦。

    1928年,周仁在上海创立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领导建成了三相电弧炉,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铸件,成为中国电炉炼钢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8月上海陷落后,周仁为了保护科研成果,将工程所大量的仪器设备和书籍资料装成700个大箱子,于1938年秘密乘邮轮离开上海。历经一年的长途跋涉,辗转香港地区、越南,最后从滇越铁路抵达昆明,将研究所迁到云南。之后,周仁积极筹划,不断奔走呼吁,希望借研究所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为云南建一个钢铁厂。

    在时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缪云台以及其他爱国资本家的联合支持下,公私合股的中国电力制钢厂应时而生。1939年2月22日,公司在重庆召开创立大会第一次股东会,推举缪云台任董事长,周仁任董事、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考虑到既能避免日本飞机的轰炸以及对昆明市造成的干扰,又能在交通和电力方面获得便利,厂址选在了当时安宁县桥头村附近的山沟里,距昆明23公里,也就是现在的昆钢桥钢厂原址。

    同年11月7日,为进一步满足抗战和民用钢材需要而筹备的云南钢铁厂也正式成立,周仁任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自此,作为昆钢前身的中国电力制钢厂、云南钢铁厂就承载起“钢铁救国”“钢铁强国”的梦想,在炮火纷飞中谱写下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一年多的生产备战,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在最艰苦的时期,周仁的夫人聂其璧甚至把自己的嫁妆全部捐出。

    1941年6月9日,一吨电炉终于建成;8月28日,炼出第一炉钢水,浇出了9根钢锭。

    曾任昆钢公司总经理的祁山,如今已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他经历了一个时代的洗礼,见证了昆钢的发展历程。

    “在安宁县连然镇螳螂川畔建立的云南钢铁厂,一开始便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在炮弹空袭、机枪扫射中屡次遭到破坏;直至1943年5月24日,历经3年断断续续焊接拼凑起来,通过人拉马驮运原料的71立方米高炉才冶炼出了第一炉铁。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电力制钢厂和云南钢铁厂为著名的滇西战役、为云南的和平解放奉献了1万多吨铁水、4000多吨钢材,并培养了首批工程技术人员,为支援抗战作出了贡献。”祁山说。

    尽管瘦小的炉膛里奔涌而出的铁流如涓涓溪水,但盛开在战地之中的鲜红铁花却格外炽热和美丽。在这个遍布弹坑的土地上,云南钢铁工业以云南钢铁厂这座小小的高炉和中国电力制钢厂的小电炉为标记延伸、展开来。

    一粒砂,藏下光阴的沉淀,千锤百炼方能成钢;一种精神,历经岁月,风吹雨打幻化为韧。寻觅一方水、一方人扎根的时代,聚焦在渐行渐远而又被时光打磨成金色的记忆里,我们似乎还能闻到炮火硝烟的味道,还能触摸到来自八十年前的钢铁的温度。

    承继

    ——百废待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希望的曙光照亮了华夏大地。

    历经兵荒马乱的十年艰辛,昆钢结束了蹒跚学步的幼年时代,正式迈向成长壮大的新时期。此时的祖国大地,百业待兴,人们的劳动热情随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日益高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获得解放的云南一边开始艰巨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任务,一边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前线的战斗离不开后方的援助,昆钢也积极响应省政府“增产节约、支援前线”的号召,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两个厂先后成立了中共支部委员会,生产势头前所未有地获得提升。

    1952年1月,中国电力制钢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208厂,云南钢铁厂更名为209厂;在资金、材料、技术仍然紧缺的条件下,两个厂当年产铁7000多吨,为新中国成立前全部产量的59%;产钢2400多吨,破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年,昆钢正式向国家上缴利润,一些劳动模范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抗美援朝。

    1953年,在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两个厂合并为西南钢铁分公司105厂。合并后,优化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可喜收获,钢铁联合企业当年即向国家上缴利税210万元,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时期,钢铁生产所需的矿石非常紧缺。

    “王家滩铁矿抗战时就开始开发,1952年开始恢复生产。从王家滩到安宁,每天有200多辆马车在安宁到草铺到王家滩的路上运送矿石。到了1954年,开始正式建设王家滩,此后就是修铁路,速度很快,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到12月25日正式通车,矿石就直接拉到昆钢了。”昆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刘世泰说。

    1955年6月1日,105厂更名为昆明钢铁厂,从此,“昆钢”的简称沿用至今。

    1956年4月,昆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定下了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并成功实现。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成为时代的标签,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尽管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及其简陋,昆钢人仍然在艰苦的劳动条件下,推动起钢铁大规模生产的浪潮。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毫不抱怨,积极奉献,艰苦奋斗,没有懈怠。比如要上钢铁,没有运输工具,老百姓拿着毡帽,端起矿石送到昆钢来。那个时候虽然艰苦一些,但是大家都很希望把这个钢铁产业很快地搞上去,这不是一个人的信念,而是全体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共同的心愿。”昆钢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经理王向明说。

    1958年10月、1965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两次赴昆钢视察,对昆钢实现规模化大生产给予了高度关注。邓小平同志要求昆钢按照规模生产进行规划建设,要求企业的新增设备要有现代化水平,并加大对旧设备改造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昆钢210立方米二号高炉、三号高炉,255立方米四号高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批炼钢轧钢生产线及一、二号高炉相继建成投产。

    1970年7月1日,五号高炉建成投产,实现了昆钢日产千吨铁的目标,加速了云南省钢铁工业的发展,也是昆钢在那个特殊年代负重前行的标志。

    昆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锦江介绍,参加五号高炉建设的有上海的造船工人、武汉的筑炉工人、云南的土建和火电安装工人、民兵连、解放军通讯部队,昆钢工程团也在列。7月1日凌晨,五号高炉建成、点火。上午9时省里在五号高炉前举行了热烈的庆祝大会。“晚上9时,我下令打开出铁口放铁,铁口打开那一刻,滚滚的铁水奔流而出,铁水带着灿烂的红光映红了半边天,原来的灯火都暗淡下去,高炉四周近万人自发地鼓掌。”

    料仓、铸铁机等配套项目纷纷建成,结束了露天作业、人工上料等重体力劳动方式;焦化厂、烧结厂的投入使高炉用上了冶金焦、熟料,告别了土焦、全生矿炼铁的历史。一个具有50万吨产能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省人民的热切期望中初具规模。

    从第一斗矿石、第一炉铁水、第一块钢锭、第一条钢筋、第一张薄板开始,昆钢把铁骨柔情深深地植入共和国的土壤,每迈出的一步都承载了昆钢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为国家作贡献的豪迈情怀。

    改革

    ——继往开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十里钢城十里春,一寸热土一寸情。昆钢循着中国历史的轨迹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用铁的信念、钢的意志建造起来的钢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第一年,昆钢牢记各级领导的嘱托,走科技振兴之路,在已形成规模的基础上确立了“挖潜改造和扩建相结合,滚动发展”的思路,以矿山为基础、炼钢为重点、节能为方向,学大庆、抓质量、重科研,最终走出了持续亏损的低谷,全年产铁36万吨、产钢31.7万吨,实现利润35万元。

    为了改变整体技术装备“老、小、旧”的面貌,昆钢开始引进和研制先进的生产设备。

    20世纪80年代初,从德国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小方坯连铸机,为了节约成本,引进的只是主机,其他所有配套设施都是自己设计和建设,在二炼钢投入生产后又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年生产水平超过了设计能力,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居全国同类机型的首位,被誉为全国“连铸一朵花”。

    昆钢炼钢厂原厂长何成绩自豪地说:“其他企业买设备的时候,德国设备商就推荐说,中国昆明钢铁公司的小方坯生产管理好、产量高,希望你们到昆钢去学习。”

    创造这些奇迹的,不仅仅是设备水平的提升,更是无数昆钢职工默默的奉献。

    何成绩说,有个补炉的普通工人,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下班后他还不放心,返回来看看他补炉的质量,炉子突然喷渣了,他当时全身烧伤面积80%,三度烧伤70%。何成绩去看他的时候,他说:“我知道,像我这样的烧伤已经治不好了,但是我不后悔,我看到现在昆钢和二炼钢的生产情况和职工积极性、生产效益这么高,我很安定、很安心,我希望领导也放心,我会正确对待的。”

    1993年,昆钢提前两年实现了“八五”目标,年产钢首次突破100万吨,钢铁事业进入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划时代的成就点燃了昆钢人更大的创业梦想,昆钢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造出了一个个“钢城速度”。

    199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昆钢成立铁前三厂指挥部,开始实施有名的“三三三”工程。

    “‘三三三’工程就是利用3年的时间,投资30个亿,建设3个大的项目,第一个是综合料场,第二个是烧结厂,第三就是六号高炉。”昆钢公司原副总经理、副工程师尹培宇介绍说。

    一年后,综合原料场投入使用,结束了昆钢没有大型料场的历史;两年后,第三烧结车间两台130平方米烧结机点火烘炉投入生产,其装备、自动化控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8年12月26日,从卢森堡引进的2000立方米大型高炉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进行拆卸重建,开炉后创下69天达产、3个月利用系数达“2”的国内同类型高炉的最快纪录,生产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被称为精美的钢铁艺术品、中国西南第一炉。

    尹培宇说:“当时卢森堡工程师说,他们建这个高度用了5年时间,我们拆除起码两年以上才能拆除,结果我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把百米高炉拆了50米,他们感到非常震惊,在会上都伸大拇指说中国人真是了不起。”

    已故的昆钢公司原董事长马玉康生前说:“用两年的时间建成那么大的高炉,在国内没哪家做到的,六号高炉的建设,是我们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条件,我肩上的责任不知道有多大,只想着干成,没想别的。我对当时的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说,请放心,我一定负责任地把这个高炉建好,建设成国内当前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的先进水平。”

    昆钢炼铁厂原厂长杨光景说:“我们从决策到建设到生产,都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当时马玉康董事长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六号高炉干不好,你杨光景就地免职。这句话对我是一个压力,当时也是对我的鼓励。”

    尹培宇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就是说,昆钢的钢材不得不用,但不能重用,六号高炉建成以后整个昆钢有突破性的发展,整个昆钢的钢产量从100万吨达到了200万吨,质量也有很大的飞跃,昆钢的钢材变成了抢手货。”

    六号高炉的建成投产,圆了几代昆钢人的大高炉梦,标志着“三三三”工程的全面胜利,使昆钢铁前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空前提升,缓解了铁不保钢的矛盾。在加快冶金设备大型化和现代化的同时,昆钢逐步淘汰了落后工艺,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和100%一火成材,昆钢从此迈上新台阶,迎来了大飞越!

    一座座高炉巍然耸立,一片片厂房与远山一起绵亘蜿蜒,勾勒出城堡一般刚毅的曲线。夜晚,钢城是个不夜城,点点星光与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车间里的设备欢快运转,工人们热火朝天。火龙呼啸、金瀑飞流,线材、棒材、板材、型材……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融入城市的建设、千家万户的生活,搭建起道路桥梁的骨架。

    1999年,昆钢改制为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激发了企业运营活力。

    在这个时期,昆钢建起了66万吨第三炼钢厂、50孔焦炉、80万吨棒材生产线、240万吨氧化球团生产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生产线和板带生产线,多品种、高附加值产品的扩展使钢铁产能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时任引进组组长的张九皋介绍:“高速线材是昆钢1993年按照国家对外引进政策,引进的德国西马克的设备和美国(GE)公司的控制系统。这条生产线的轧制速度,当时是全国第一的,单条线的产量也是全国第一。这个项目为昆钢后续的发展,从量的提升到质的提升,包括进入国内500强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2002年,在中国首次发布的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昆钢成功入围。

    2004年,昆钢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省属企业,成为全省工业战线的排头兵。

    昆钢公司原董事长郝蜀东说:“2004年11月末,销售收入第一次突破了100亿元的大关,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专门给昆钢开了个庆功大会,向昆钢颁发了‘销售收入过百亿’的纪念牌,这个事情对全省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到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一砖一瓦,一步一印,一幅壮阔的钢铁画卷在云岭徐徐展开。昆钢,从此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钢铁脊梁”。

    创新

    ——多元并举

    随着全国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居安思危,在这点上,昆钢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在新形势下,昆钢提出了“主业优强、相关多元”的战略。

    2007年开年,昆钢人共同见证了又一个历史性时刻:400万吨大红山铁矿竣工投产,成为昆钢钢铁生产的“大粮仓”,171公里控制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管道开始输送铁精矿浆。

    昆钢公司原副总经理陈子刚说:“由于资金紧缺,大红山是继续建还是停建,公司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这个会议上,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刘世泰同志说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话,他说如果公司的资金困难,他愿意把家里面的积蓄拿出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他的这句话讲出了昆钢矿山人的创业热情。最后会议快结束的时候,马玉康做出最后决策:公司的资金再困难,大红山矿的建设也要保证。”

    2007年8月1日,昆钢引进战略合作者,与世界500强的武钢集团战略重组昆钢股份公司。虽然距离现在已有10多年时间,但很多人对当时的情况仍历历在目。

    昆钢公司原总经理严锡九说:“2003年,昆钢把钢铁主业拿出来,组成了昆钢股份,目的就是要在香港上市,募集发展基金,但是,由于香港股市发生变化,昆钢放弃了在香港上市。转过头来看,跟武钢合作,在那个时候是历史的选择。”

    重组后,昆钢进一步提出了“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打造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思路,彻底改变单一产品经营模式,为进一步拓宽产业布局、降低钢铁主业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重组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钢铁、水泥、煤焦化工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自营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重型装备制造、国际贸易、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板块快速成长,工程建设、地产开发、现代物流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非钢产业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2011年,由昆钢公司控股的云南煤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在新材料领域,昆钢利用现有设备,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钢—钛”结合模式发展钛材加工的道路,成功轧制出中国第一卷冷轧钛卷,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座大型电子束冷床熔炼炉,填补了国内空白。

    昆钢公司原总经理李幼灵说:“一定程度上讲,转型发展不是短时期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些产业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道路上。相信今后,这些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壮大,形成昆钢集团新的产业支柱,形成云南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亮点。”

    2015年9月,昆钢与华润水泥签署增资扩股协议,这是继引进武钢集团战略合作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重组,组建了云南省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水泥企业。

    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昆钢公司原董事长王长勇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产业周期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突出主业,做优做强做大钢铁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相关产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昆钢必须积极面对的选择,唯此,才能发展昆钢,化解市场风险,确保企业的基业长青,实现全体员工的进一步发展,这也就是昆钢发展自营矿山、水泥建材、现代物流、钛合金、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相关多元产业的动力所在。”

    昆钢逐步成为集钢铁主业、资源型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现代化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2013年,在全国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昆钢成为西南唯一实现连续盈利企业。2014年,非钢产业销售收入首次超过钢铁主业。

    转型

    ——破茧成蝶

    在历史的发展和行业的竞争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全国钢铁产能增长快于产量,产能过剩矛盾逐渐形成并累积。2015年,钢铁行业陷入了全面亏损的境地,昆钢也未能独善其身,亏损达35.6亿元。

    “昆钢在云南钢铁行业‘一厂独大’的风光已不复存在,省内民企逐渐壮大,其总量已超过昆钢。昆钢产品在省内的市场份额逐步下滑;由于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昆钢原有的铁矿石资源优势被削减,东部沿海钢企凭借低成本进口矿优势大举进军西南市场,受行业不景气和多方挤压。”昆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杜陆军分析道。

    “昆钢的出路在改革,昆钢的希望在创新”。在极端困难时期,昆钢制定了“钢铁筑基、多元并举、产融结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产业结构转型、管理转型“两个转型”的思路,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进行历史上最大力度的改革调整。

    2016年,昆钢对安宁本部、草铺新区、红河、玉溪4个生产基地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化解280万吨粗钢产能,承担了云南省75%以上的钢铁产能化解任务。

    同时,昆钢对115个子(分)公司和业务进行拆分、重组和整合,处置了大量低效亏损企业,盘活不良资产,成立了新的八大产业集团,形成了传统产业、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

    2017年,昆钢实现全年钢铁与非钢营业收入933亿元、利润10亿元的目标,一举摘掉亏损帽子。2018年,昆钢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

    2018年3月,昆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区域综合开发、综合物流、高速公路与智慧交通、金融服务与投资、大健康产业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1800亿元。

    2018年5月,昆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整合重组云南物流产业集团,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将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为昆钢新的支柱产业。

    昆钢还引入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和罗兰·贝格公司,优化管理、制订规划,并围绕“昆钢本部环保搬迁转型”和“昆焦转型”两大项目,全方位绘制了“安宁草铺新区绿色智能制造基地”“昆钢本部工业遗址文化旅游及大健康基地”“昆明宝象临空国际物流产业基地”的发展蓝图。

    “三大基地”的打造将使昆钢脱胎换骨,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标杆。

    面向未来,昆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永平满怀信心:过去是昨天的精彩,未来将从今天启程。新时代、新担当、新气象、新作为,在“十三五”宏图徐徐展开之时,昆钢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昆钢产业和管理两大层面的转型,为国企改革谱写新篇章,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策马扬鞭!

    黄沙淘尽始见金。80年的逐梦路程、80年的嘹亮回声,与未来的期盼水乳交融,在时光的穿梭变幻中破茧成蝶!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昆钢,奉献给云南大地的,是财富、是底蕴、是豪情。

    在这片熔铸了峥嵘岁月、铁骨柔情的热土上,一个用80年厚重历史打造出来的长青基业正蓬勃发展,一个壮阔、美丽的新昆钢正呼之欲出,稳步向着百年品牌进发!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