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第10版:云关注·聚焦红河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人物故事
“全国十佳农民”姚美秀的田野情


姚美秀向农户讲解种植技术

    说起姚美秀,建水县甸尾乡的干部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我们走出贫困的领头人,是群众的贴心人。”

    姚美秀是甸尾乡铁所村老金山二组农民、建水县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党支部书记。作为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土专家”,她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户传授种植技术。

    2018年9月,姚美秀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面对荣誉,她说:“这座沉甸甸的奖杯是合作社兄弟姐妹和农科专家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研究马铃薯,为群众脱贫增收找到致富门路。”

    “她说种啥就种啥,我们信赖她”

    2月16日中午,姚美秀吃完午饭放下碗就开车来到地里。虽然还没过完年,但农时不等人,春耕大忙时节,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姚书记,快来看看我的种苗怎么了?”铁所村村民李胜昌见到她,迎上去就问。

    姚美秀弯下腰,翻开地膜上不足一尺高的马铃薯苗,仔细查看着说:“有黄叶病的迹象,有空来合作社拿点药喷喷。”

    “好的,好的!”

    “今年冬天气温偏暖,等下一场春雨,马铃薯就会醒来进入生长期,只要风调雨顺,又是一个好年景。”姚美秀的一席话,让李胜昌脸上露出了欣喜。

    20多年来,姚美秀几乎天天都奔忙于田间地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脱毒种薯、合理密植、绿色防控、适时播种、地膜覆盖……在姚美秀保姆式科技服务的努力下,合作社建立了两个“百亩核心区”、两个“千亩展示区”、两个“万亩示范区”和3个辐射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3吨多。如今,辐射区域已带动建水和石屏两县10多个乡镇种植马铃薯,培训农民达2.3万多人次,受益农户超过3.5万户。社员们说:“姚书记说种啥就种啥,我们信赖她。”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属于深度贫困地区,春节前,营盘乡合作社找到姚美秀商量合作引进薯类种植项目。

    “苦于没有好的产业支撑,老百姓走出贫困的能力还很弱,能帮一把是一把。”姚美秀说。第二天,她天不亮就出门前往金平,实地查看土壤、气候、水源条件,“既然大家信任我,我一定要让好技术、好品种扎扎实实地惠农利民。”

    让“创新”成为马铃薯的新名片

    甸尾乡水资源丰富,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姚美秀意识到要想使马铃薯成为富农产业,就必须紧盯市场需求,创新产业模式,调整种植结构,搞转型绿色马铃薯发展。

    鲜薯2号、丽薯6号、合种88种、青薯10号……这些马铃薯品种,姚美秀如数家珍,每一个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她都坚持在自家和合作社党员的地里先行先试,碰到发生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情况,她更是守在田里寸步不离。

    姚美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虽然只接受过初中教育,可为了找到马铃薯质与量的“平衡点”,她坚持自学,完成了电大本科的学习。

    多年来,建水县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积极承担了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农科院、云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成立15个科研小组开展以质量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活动,让“创新”成为甸尾马铃薯的新名片,插上腾飞的翅膀。

    走在早春的田野里,一垄垄马铃薯长势喜人,嫩绿的叶片间吐露出花苞。以“科技+品牌+市场”模式,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促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无公害标准化种植面积达97%以上,一半产品实现出口销售,主导产品收入占当地经济总收入的85%以上。合作社获得“全国百个农民合作社示范品牌”等称号,成功走出了一条“质量安全化、技术集成化、产品市场化、市场品牌化”的创新发展新路子。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谈起20多年躬耕田野心路历程,姚美秀的笑容像朴实的马铃薯花:“我这一辈子和马铃薯结缘,没有什么比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快乐。”

    本报记者 李树芬 文/图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