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鑫龙) 记者近日从云南大学获悉,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翟大有副研究员、刘煜研究员、侯先光研究员,剑桥大学Javier Ortega-Hernández博士,麻省理工学院Joanna Wolfe博士等共同完成的题为《早寒武世一种泛甲壳类动物呈三维保存的附肢》的研究论文。 论文第一作者翟大有介绍,节肢动物是寒武纪至今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动物门类,而泛甲壳类(昆虫和甲壳动物组成的进化单谱系群的统称)又是节肢动物中最为繁盛的族群。尽管科学家们根据DNA分子钟推算,认为泛甲壳类在早寒武世已经出现,然而相关的化石证据长久以来仅局限于早寒武世磷酸盐质化石中保存的幼虫和中、晚寒武世小碳化石中保存的零星碎片,早期泛甲壳类的成虫形态及其发育成熟状态的关键鉴定特征一直成谜。产自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的多节耳材村虫化石,为揭开这一谜团提供了证据。 多节耳材村虫是一种具有一对外壳和鱼尾状尾部的节肢动物,发现并报道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使用精度达到微米级别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透过厚厚的化石岩石,观察到了多节耳材村虫保存完好的20对附肢及身体形态细节,这其中包括一对特化为钩状的第二触角、为取食而特化为大颚和小颚的第三及第四对附肢、具有叶片状“上肢”的双分支型胸部附肢等。除此之外,该研究还首次完整地揭示了该类节肢动物由三片骨片围绕而成的肛门结构。 在由显微CT这一前沿技术所揭示的多节耳材村虫的众多特征中,第二触角、特化的大颚和小颚、附肢髋节上着生的“上肢”结构,是泛甲壳类动物的主要鉴定特征,为把多节耳材村虫鉴定为泛甲壳类远祖一锤定音。该研究不但证实了泛甲壳类动物起源于早寒武世,还表明第二触角和口部附肢的特化、上肢的形成,在泛甲壳类从节肢动物其它原始类群分离之初即已发生。翟大有表示,这些都是泛甲壳类动物的重要鉴定特征,这些特征足以证明昆虫与甲壳动物的最早祖先为5.2亿年前的多节耳材村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