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伯成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东面和南面与元阳县和绿春县接壤,北面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西邻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西北面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相连,县城驻地迤萨镇,境内居住有哈尼、彝、傣、瑶等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的75%。红河县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对外交流历史,素有侨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美誉。 侨乡 历史上,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地,被称为“江外”。《红河县志》记载,该县早在1853年就开通了到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地的商贸之路,形成了著名的迤萨马帮。一代代的迤萨马帮,驮着土布鞋、土布、生铁、药材等土特产到东南亚一带经商,迤萨人称之为“走烟帮”“下坝子”。这段长达上百年的历史对于迤萨人来说,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同时也给贫困落后的“江外”迤萨带来了发财的商机。一代又一代迤萨马帮,不避艰险,缔造了迤萨的繁华。通过马帮经商,富甲一方的迤萨人家家建盖了中西合璧的四合院,许多人家的房屋雕梁画栋、溢金流彩,迤萨赢得了“小香港”“小上海”的美称,迤萨也被称为“马帮驮来的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迤萨人出国经商的高峰期,迤萨男子十有八九踏上这条充满危险又具有诱惑力的商贸之路。当时,不去“下坝子”挣钱的迤萨男人,被认为是最没有本事的男人,会受到歧视。因此,迤萨成年男人,十有八九到国外经商。至今,红河县仍有1万多华侨侨居在东南亚1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云南较有影响的侨乡之一。 歌舞之乡 生活在红河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人们“三岁学唱歌,七岁学跳舞”,不论男女老少,人人自幼就能歌善舞。20世纪60年代初期,哈尼族女歌手李莫努一曲《太阳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唱响北京城,阿扎河乡的民族民间“乐作舞”也跳进北京城,红河县文艺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红河县“歌舞之乡”从此闻名。 20世纪90年代末,该县民间艺人李文玉、王里亮、吴志明等多次到国外交流民族民间歌舞。多年来,红河县民族民间文艺一直备受国内外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其原汁原味的“乐作舞”“撮泥鳅”“棕扇舞”等一批民族歌舞受到广泛好评,成为红河县传承百年而不衰的文艺经典。如今,全县各乡各村都有民间文艺队,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人们翩翩起舞,为人们带来灿烂丰盛的“文化大餐”。 棕榈之乡 红河县哈尼族认为,棕榈是吉祥之物,全身都是宝,根和花可以食用,棕皮纤维可以做绳索,编蓑衣、棕绷、地毡,制刷子和作沙发的填充料等;嫩叶经漂白可制扇和草帽;棕皮及叶柄煅炭入药有止血作用,果实、叶、花、根等亦入药。千百年来,当地哈尼族群众用棕榈叶制扫帚、编织鸡鸭鱼龙等工艺品,用棕榈树干建盖田棚,形成了独特的棕榈文化,代代传承。其中阿扎乡的《棕扇舞》最为著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1964年,红河县就建起了棕麻厂,利用丰富的棕榈资源生产背绳、扫帚、蓑衣等。在1973年初的“广交会”上,红河县的棕榈制品受到中外客商交口称赞。有一个专家当场提出要到红河县考察,他不仅帮助棕麻厂改进了生产工艺,而且还帮助从长沙引进第一台抓棕机,以后又陆续引进抽丝机、海带苗绳出坯机等机械,红河县棕麻厂由手工作业逐步走上了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后,红河县棕榈之乡的知名度在省内外越来越高,红河县委、县政府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棕榈种植和加工。2008年,该县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年产8000吨的棕丝软垫厂,标志着红河县棕榈制品已由初加工向精加工方向发展。到2017年,全县已种植棕榈27万亩。近年来,该县仅棕榈产业一项,为群众年创收上亿元。 (作者地址:红河县迤萨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