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见闻 河谷种菜忙,山腰果满坡,山顶核桃俏。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积极融入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建设,以兴产富民为抓手,以夯实基础为支撑,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迭所村委会辖8个村民小组,651户1976人,是大龙潭乡唯一的整体贫困村。 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迭所村委会结合立体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立足稳粮烟、兴蔬果、壮畜牧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带状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区,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种养业向适宜区聚集,加快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5年努力,全村在巩固提升3400亩粮食和750亩烤烟种植的基础上,以地处低热河谷区的河口、攀枝花、大平田为主,发展3000余亩冬早蔬菜和1500亩稻花鱼养殖区;在地处半山区的下迭所、上迭所和大平田一部,发展以柑橘、三华李为主导的4700亩温带水果种植区;在地处山区的大塔克冲、小塔克冲发展2500亩以美国山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种植区,并启动了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迭所村党总支书记方春福介绍,2017年,迭所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3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32元,摘掉了整体贫困村的帽子。 记者在峨山县辉轩养殖有限公司看到,新建的生猪配种室、怀孕室、产房间、保育室即将投入使用,育肥室内饲养了110头母猪和近千头肥猪。2018年,由驻村扶贫工作队引进的规模化养殖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出栏万头生猪的规模。 迭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玲介绍,针对当地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立足发挥气候、土地、生态优势,推动土地流转租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社会投资参与产业建设。通过引资建设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和规模养殖示范项目,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2014年以来,迭所村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外来投资,引进浙江老板改造2000亩柑橘基地,引进广西老板建成500亩砂糖橘种植基地。从本县化念镇引进蔬菜种植大户发展200亩大棚番茄,从深圳引进投资建成80亩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下一步将依托辉轩万头生猪项目,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企业提供种猪、技术、销售支撑,发展壮大迭所村畜牧产业。继续引资建设规模化果蔬种植基地,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农业庄园、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壮大迭所村特色种植产业。”王玲说。 站在半山坡上,方春福指着河谷下蜿蜒曲折的公路说,这条从易门十街至老吾的县道将扩改建成二级公路,到时候迭所村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大幅改善,栽出来的果、种出来的菜、养出来的猪就能很快进入市场卖上好价钱。 近年来,迭所村在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的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推进以路网、水网、电网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迭所村发展后劲。 在水网建设上,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实现了集镇统一供水,全村651户人家喝上了清洁自来水。5条全长33.5公里的三面光沟渠建设工程,使农业灌溉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在路网建设上,2条全长21公里的村组道路扩改硬化工程,实现了8个村民小组的道路硬化。全长17公里的机耕道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全面完成了110千伏农网改造工程。 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建成5座公厕、13个垃圾房和垃圾池、4个垃圾填埋场,购置13个垃圾转运箱和1辆垃圾转运车。安装了近百盏太阳能路灯,建成4个农村综合活动场地。 如今的迭所村人居环境变得越来越美,高原特色农业呈现提速发展态势,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唐文霖 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