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 《资本论》是一部论述人的解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著作,按照《资本论》的观点,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方向,简言之,应是以人民为中心,随着人民的创新劳动的持续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满足人民的有限的物质自然性需求到满足人民的无限广阔和全面发展的精神社会性需求的发展。《资本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说,为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提供了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以《资本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提到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资本论》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成果之一。在去年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的基础上,针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强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因此,加强《资本论》的学习、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们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实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实际、工作和思想的实际,深入学习、研究《资本论》。 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学习研究《资本论》 在新常态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资本论》的学习、研究,应注重于其中的有关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的论述,并把它与我国发展的新常态、发展的新理念等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在新常态下,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我们学习、研究《资本论》,应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学习、研究《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相互关联的原理。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相互关系的原理也表明,生产应根据社会的消费需要而进行,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应与消费需要的规模与结构相一致,摒弃为生产而生产,回归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需求而生产。这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等发展的实际奠定了理论基础。又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资本周转》中,马克思在分析固定资本的局部更新时指出,根据固定资本实物形式的平均损耗把它的一部分价值提取出来,转化为货币,“成为货币准备金要素”。这部分货币准备金在没有到期用来更新固定资本以前,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这种扩大再生产,不是由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引起的,而是从固定资本的本体分出来的”。又说:“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根据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把质量效益提上去,其实质就是“内涵上扩大再生产”,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本义。因此,应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深入学习、研究《资本论》。 结合经济理论发展实际学习研究《资本论》 经济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有一些理论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学习《资本论》,要结合各种经济理论的实际,正确分析评价各种理论观点,参考和吸收其合理的因素,摒弃和批判其错误的内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发展。比如,《资本论》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一种倡导解放劳动、保护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在新时代,需要坚持和发展这种理论。 《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具有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的按劳动贡献分配为主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中需要有政府干预,这种市场经济在以市场交换作为决定性的协调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国家立法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税收补贴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利润分享机制等其他协调机制的补充。物质生产要素所有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如果他们只是储蓄他们的物质生产要素,那他们只能得到用于补偿旧价值的费用和补偿他们少消费的机会成本的利息。这样得到的收入就不是按他们的物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计算的收入,而是按那些物质生产要素原有价值加少量奖励计算的收入。他们要想得到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去进行投资管理,这样他们才能和生产者一起在按劳动贡献为主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下,分享人和物共同作用产生的利润收入。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只能走一条不断解放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劳动积累的发展道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的解放、保护状况已经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资源中最宝贵、最核心和最需要开发的部分。从强调物质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向重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进步,也是世界经济生产力要素重新布局的结果。在《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适合我国实际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经济学现代趋势,适应中国发展要求,实为一项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的工作。因此,应结合经济理论发展的实际,深入学习、研究《资本论》。 结合工作、思想实际学习研究《资本论》 我们学习《资本论》,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改造自己的思想,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读原著、学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悟原理,做到学而思、学而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既有我国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资本论》思想的辉映。《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心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目的是为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这是《资本论》主题思想所体现出的永续的时代精神。这部伟大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走向革命。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因而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现在,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形势下,要结合工作、思想的实际,深入学习、研究《资本论》,用《资本论》的革命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增强斗争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