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 本报记者 王欢 熊燕 储东华 姚程程 刘蓉 张莹琳 文/图 中缅油气管道瑞丽输油气站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弄岛镇,距离中缅国境线2.5公里,是中缅油气管道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一个场站。 3月2日,记者来到了这里,阳光下耀眼的银色储油罐远远地吸引住眼球。走进这里,“红色工装”技术人员们和“海关蓝”们各司其职,细致而有序地忙碌着。 邬霁 石油“老人”的新开始 今年春节刚过,35岁的石油“老人”邬霁开始了人生新征程,他从2000余公里以外的银川来到瑞丽。不变的是身上这身防静电的红色工装。 虽然到岗瑞丽输油气站站长才半月有余,邬霁已能娴熟地向记者介绍输油气站的情况,1984年出生的他自嘲是油气站“最老”的管理人员。 邬霁说自己“老”,不仅是因为输油气站的管理人员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也因为自己算是石油“老人”。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后,邬霁一头扎进了石油事业,一干就是10年。 从一线岗位员工到基层技术人员、副站长,再到瑞丽输油气站站长,邬霁对这份工作最初的印象是“荒凉落寞”。而现在,他每天说的和想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安全红线”。 瑞丽输油气站共有66名工作人员,他们中的40人负责输油气生产工作,另外的安保和消防人员承担着油气站的安保重任。瑞丽输油气站承担着接收、输送缅甸天然气和原油两大工作,这关乎到油气进口贸易计量交接的精确度,也关乎下游企业和万千百姓的用气保障,是邬霁和所有“油气人”肩上的重担。从早晨8点上班开始,他和同事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线路巡检,每一次交班,他嘴上必提的一定是“保证安全”。 红色,是石油工人的标志色。油气挥发易燃易爆,静电会产生微小的电火花,红色特殊材质的面料防静电、防溅水、防油污。工作时间,无论天气有多潮热,都必须穿上这身衣服。在新一代“油气人”看来,红色,还代表着崇高的责任和使命的光荣。 许光 难忘每天上储油罐6次的日子 如今,远在北京的海关总署监控指挥中心对瑞丽输油气站的工作情况可以24小时实时监控。然而,2017年5月刚刚通油的时候,储油罐还没有满,为了精准监测进油的剂量,站上的3个储油罐,海关工作人员每天要上去6次,每次在罐顶的工作时间约为半小时至1小时。 “五六月份是瑞丽最热的时候,每次上罐顶的作业服有四五公斤重,还要背上10多公斤重的设备,另外,罐顶有石油蒸汽,每上去一次都有中暑的感觉。可是,海关关员没有一个人退缩。”瑞丽海关驻弄岛办事处口岸监管科副科长许光记忆犹新。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实施能源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第4条油气能源进口的通道。2010年项目开工,面对许多新问题,海关总署集全国之力调派专家支持项目建设,昆明海关抽调专人参与工作。现在,监管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许光和同事们每天以巡检为主,一般情况下不用再上罐顶作业。 来自辽宁的许光在瑞丽工作第18个年头了,他已安家瑞丽。面对日渐规范的监管工作,他认真地告诉记者:“工作在边境,监管的是危险品,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大意。” “我们在输油气站周围种了芒果和香蕉,马上就成熟了,大家都盼着呢!”输油气站远离城市,不少“红色工装”和“海关蓝”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坚守瑞丽边城,大家希望把输油气站建设成一个美丽的新家园。 蔡忠伟 一个阀门都不是小事 瑞丽输油气站的技术员蔡忠伟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他回忆起2014年的一件“小事”时,仍然心有余悸。 那天,他正对着电脑显示屏查看油气管道的运营情况。突然,显示屏上代表油气管道干线运营情况的灯亮了起来,阀门开关自动关闭了。 蔡忠伟发现情况后,及时将情况上报,火速到生产区检查,二三分钟就处理好了阀门问题,避免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2013年大学毕业后,蔡忠伟来到了输油气站工作。至今还记得当自己工作不认真时师傅告诉他的话:“这个行业,看似在重复劳动,其实,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结果。” 施静源 “技术控”最怕雨季 “90后”综合岗员工施静源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人,他是地道的“技术控”。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与“红色工装”做伴的日子。 “最怕遇到雷雨天气,每次下雨,神经高度紧绷,不能出一点差错。”施静源说,雨季时每隔2小时就需要检查一次油气管道参数。 2013年,施静源来到瑞丽输油气站时,油气站还没正式运作。一路走来,他是项目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他说,青春与油气事业做伴,无悔而自豪。 刘浩 一年假期只休了一半 穿着这身“红色工装”,山东人刘浩在石油岗位上“站岗”9年。这期间,他工作的区域从中国西北地区跨到西南地区。 “每当听到百姓说‘我们用的天然气是从你们那儿输送来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刘浩说,为了保障瑞丽输油气站安全生产,原本一整年有120天的假期,自己在2018年只休了6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