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兴则经济兴 《人民日报》:实业兴则经济兴,实业强则国家强。对于正在跨越现代化经济体系关口的中国来说,实体经济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看当今世界经济,互联网、新科技方兴未艾,云计算、大数据引领潮流,越是在竞争激烈的较劲时刻,我们越是要咬定“实业”这座青山不放松,奋力补上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的短板,继续擦亮中国制造的一张张高质量名片。在商言商,不耻于言利,但“计利当计天下利”。秉持实业兴国的情怀,始终坚守价值与理想,诚信经营、通达天下,民族企业方能成就“百年老店”的商誉,成就一番回馈社会的伟业。回望过去,中国企业的成长,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面向未来,多长兴实业的硬本事、多练干实事的硬功夫,我们定能在“变中有忧”中抓住“变中之机”,依靠实业开创中国经济更加璀璨的未来。 向育人化人转变 《光明日报》:博物馆不仅具有抢救文化遗产、保存各类文物、珍藏民族记忆、守护中华文明的功能,具有研究、探索、分类、展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功能,也有文化、文物、旅游行业的作用,而且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担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让博物馆实现由“护物”到“化人”的重要转型,由以“藏物为主”到以“育人为主”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博物馆应办成也能够办成滋养道德、提高见识、丰富才华、增加知识、培育美感的“大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博物馆应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扬长避短,绝不能千篇一律、千馆一面。 本报记者 余国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