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远离繁华的都市,奋战在施工现场的第一线,与尘土、钢筋为伴。他们承载着临沧人民的期盼,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 近日,记者走进大临铁路建设工地,记录下那些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依然豪情满怀的建设者们的身影。 “正在修建的大临铁路四标段途经凤庆县和云县,铁路施工线全线长31.918公里。整个施工标段隧道比例高达92.36%,为大规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群施工,面临14个洞口、19个作业面同时组织施工的局面。”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经理部副经理赵春杰说。 大临铁路项目地处澜沧江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挟持地段,围岩变化快,地质情况异常复杂。特别是全长10.6公里的红豆山隧道,属于I级高风险隧道,是大临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遇到了有毒有害气体、涌水突泥、花岗岩蚀变、高地温等诸多不良地质,被称为“大临铁路全线最难打的隧道”。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危险区域占全隧70%以上,其防治措施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正因为面临这样的困难,中铁十局集结了二公司、三建公司、西北公司三个公司的力量,组建400多人的管理团队,攻坚克难,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离开项目经理部,我们驱车前往凤庆县腰街乡红豆山隧道进口建设工地。红豆山隧道进口在凤庆县腰街乡大山深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极其不便,汽车在大山深处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进,越走越颠簸,越颠簸越感觉危险,环顾四周只见荒凉大山和深渊峡谷。 “腰街段施工环境比较恶劣,隧道所处位置交通闭塞,山高坡陡、路况复杂。进口施工便道长18公里,高差达到1100米,坡大、弯急、边坡高,每年雨季,边坡垮塌、山洪爆发等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风险极高。”卢学军是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经理部一工区党支部书记。他说,“一工区是大临铁路整个四标段施工条件最差,施工任务最艰巨,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我们进入一工区的这条路,是项目部自己修的,过去这里根本不通车。” 记者问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还如此兢兢业业奋战在一线时,卢学军回答:“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一辈子都在修铁路,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会坚持到最后,把它做好。” 腰街乍暖还寒,牛子良是一工区安质部部长,他用冻得通红的双手拿着对讲机在气体监测器面前重复着数据,跟隧道里面的专业检测人员核对各种气体的实时数值,确保气体浓度在安全范围之内。布满灰尘的面颊让他看起来并不像90后。他笑着说:“是工地造就了我,让我在同龄人中快速成长成熟。” 当被问到是什么让他大学毕业不久就选择来到临沧这样偏僻的地方工作时,牛子良回答:“因为我更相信实践出真知,只有到临沧这样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施工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里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同时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临沧人民的百年铁路梦。” “我工作28年,这里是我去过的全国各地的项目工地中,地质条件最复杂、自然环境条件最艰难的一个项目。”来自陕西晋中的白铁钢今年47岁,他是红豆山隧道进口现场施工负责人。 白铁钢常年在外,只能通过电话传递与家人之间的牵盼,因为去年1月份隧道建设中发现了有毒气体,今年春节他便没有回家。“自己既不能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也不能陪伴年幼的孩子,内心非常愧疚。”白铁钢哽咽着说。 白铁钢和当班负责人轮流负责进洞监测气体,有时半个小时就要监测一次,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有时候晚上不放心,工人们都睡下了,他还要进洞监测一遍,确保第二天早上工人安全施工。他说,希望多年以后临沧人民通过大临铁路演奏发展的新乐章,弹奏出最铿锵的发展交响曲时,自己能自豪地说,“大临铁路是我们修的”。 正是中铁十局的建设者们这种朴实的愿望和坚韧不拔的信念,推动着大临铁路不断向前延伸。 本报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段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