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欢 刘子语 熊燕 储东华/文 王欢/图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14.6公里,是名副其实的边城。春天,成熟的甘蔗已收割,正等待着卖出好价钱;傈僳族客栈的竹灯笼更换了“新衣”;盈江国家湿地公园里的白鹭拍打着翅膀,暖风荡芦苇。3月初,在这片土地万物复苏时,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它递增的“幸福砝码”。 “主心骨”带“主人翁”加码富裕 在盈江,听到最多的一个主语是“我们家”。乡亲们亲切地向宾客们推介“我们家”的山水、生灵和特产。培育人人都是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离不开“主心骨”们“想朝前、做朝前、带朝前”的开路忙。 苏典傈僳族乡、铜壁关乡、勐弄乡等地的羊肚菌基地里,妇女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这几年,羊肚菌在勐弄乡试种成功,姬松茸在铜壁关乡旺盛生长,芒章乡的种桑领养15天就能看到效益……这些,都是“主心骨”们发挥聚合作用点亮群众生活的路径。 铜壁关乡建边村大浪速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健雄是带领“主人翁”们一起奔幸福的人之一。 为什么要闯朝前?“主心骨”最多、最坚定的回答是:必须要变。 “原来从大浪速村到乡上,20公里的路要走3小时。村民送孩子到乡里上学需要骑摩托车,而且每次要两三个壮劳力一起推车。从村里拉一筐鸡蛋出去,不被颠破的是少之又少。”李健雄回忆起过往直摇头,路阻着,什么都做不了。 为了早日让通村公路贯通,在当地乡党委的支持下,经多方争取,投资1400多万元,从大浪速到铜壁关乡的路,在2018年初通了。 路通了,心也要通。大浪速村民小组有共产党员8名,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实施农村党员“双带”工程,本小组党员挂钩本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合上海市青浦区的对口帮扶项目,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产业项目。李健雄自己先带头示范种坚果。2016年底,他又用2000元赊了20头牛回来,带领村民一起养牛。 功夫不负有心人。党支部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逐个击破。 “别说服务意识了,一开始,村民们对旅游的理解很抽象。有人参观村子,他们大多害羞得紧闭房门。”苏典傈僳族乡宣传委员曹虹性格开朗、说话直爽。她说,在说服了几位群众后,马上就动手干。手把手教妇女们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迎客送客…… 下勐劈村选优配强党支部领导人,挂钩该村的县、乡、村干部沉到一线,亲自带着群众抓建设、定制度、谋产业,实现新村寨、新民居与新风气、新生活的协调统一。短短几年,下勐劈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486元提高到了2018年的6200元。 如今的下勐劈村是傈僳族文化的“小型展览馆”,36根寨门神柱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轮番上演,身着傈僳族服装的妇女们就是游客们寻找的文化符号。 盈江县委书记陶继清说,乡村美与富,关键在农户。通过干部与群众同吃同做同劳动,激发了基层万千“细胞”的内生动力。“配强基层干部,选能干的人,干难干的事,啃最‘硬’的骨头。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着群众赚。” 独特“六型”加码魅力 行走盈江,乡村是立体的、有韵味的,每到一处,总有抢眼的景致。平原镇勐展村贺拉村民小组最亮眼的是傣族“古井”,沿着风铃清脆的小巷,水井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取水,更多的是留住乡愁;在勐弄乡勐弄村龙门古寨村民小组,红夷大炮“神威大将军”、大明古窑、保留完好的万仞关遗迹似一本会说话的“历史书”…… 一村一韵、一村一业,它们是盈江县打造“六型美丽乡村”的部分代表。“六型”铺展开了具有差异性的民俗、文化、生态画卷—— 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以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为重点,打造了支那乡澡堂寨、旧城镇五和家园等民族团结型美丽乡村;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民风民俗为重点,发展了弄璋镇古里卡村、平原镇土坎村等提升改造型美丽乡村;以旅游扶贫为重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重塑了苏典乡下勐劈村、勐弄乡龙门古寨等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守护了铜壁关乡松克村、旧城镇芒克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型美丽乡村;以灾后恢复重建、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建设了新城乡黑山村、平原镇临江家园等易地搬迁发展型美丽乡村;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了太平镇石梯村、铜壁关乡大小浪速等生态宜居型美丽乡村。 乡村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贺拉村民小组美丽乡村推进伊始,3亩集体土地流转到勐展村委会名下,“贺拉大院”承包给了平原镇一家老牌餐馆,每年上交8.8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土地流转转出了溢出效应: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养鱼捉鱼、农家小吃一条街连连兴起,产业单一的贺拉正如它的傣族名字“田头”一样,尝到了“甜头”。 甜头来了,后劲也需跟上。 平原镇纪委书记向明亮觉得贺拉离“记得住乡愁”还有很长距离。光发展起来不行,还要想如何稳下去。“不能让同质化冲淡品质,引导村民理性发展,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实事求是。” “十二五”以来,盈江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美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目标,以村庄整治为突破、脱贫攻坚为抓手,打造了“六型美丽乡村”247个。乡村旅游给群众带来直接收益2200余万元,带动2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跨境生态保护加码绿色 两三年的时间里,盈江县在观鸟圈中声名鹊起,海内外观鸟者慕名而来。 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以前长期靠山吃山、刀耕火种,周边形成大面积“光头山”和“黄土地”。 石梯守着天赐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5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分布于该区域。 陶继清介绍,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亦农亦旅,建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及配套服务,农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生态保护观念自然也跟上了。村内建设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 “2017年底,有人在太平镇犀鸟谷附近捕鸟被村民当场控制。在犀鸟谷捕鸟,可是选错了地方。那是砸了村民们的饭碗。”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杨正华深切感受到保护生态反哺农民生活就是无声的教科书。 边城的生态保护还需跨境共建。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中缅边境137公里的国境线上,就保护区区域面积而言,盈江县占比超60%。“就算发动所有林业工作人员每天守住一棵树,一年365天也守不过来。”杨正华用这个比喻道出跨境共建共管生态的必要性。 “你看,犀鸟爸爸来喂食了!”3月6日,通过德宏州珍稀野生动物智慧在线观测系统,我们有幸看到这一幕。目前,在盈江犀鸟谷、盈江支那香柏等地建成了10个珍稀野生动物视频采集点,实现了对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等物种的24小时实时监测。“犀鸟是忠贞的‘一夫一妻’制鸟类,雌鸟产子期和哺育幼鸟期不出窝,完全靠雄鸟捕食。”和杨正华一样奔走在边城动植物保护前线的人,特别希望“跨境”能成为今后这片绿土上的关键词,和缅甸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为这些“贵宾”们安全繁衍筑牢保障。 “探索建立跨境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开展边界重点生态区域联合保护”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已在德宏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这离盈江人的期盼更近了。 新闻延伸 求新求变 苦干实干 盈江县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出口通关的重要通道,是内地通往缅甸的主要商道。今天的大盈江两岸翠竹掩映、鲜花盛开、农田无垠,一座繁荣丰饶的新边城正在崛起。 一路采访走来,很多时候分不清城市和乡村、乡村和景区、森林和城市的界线。我们发现,这里求新、求变的动力之源来自于群众和他们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精气神。 无论是乡村干部、痴迷于动植物保护的专家、返乡创业的青年还是普通村民,都散发着同样的特质:乐观、激情、实干。 “我今天买了1公斤羊肚菌带给家人,勐弄乡出品的品质不是吹的!”勐弄乡宣传委员孟成璟深知优质农产品也需要“流量”来带。他不时出现在种植基地里“摸闻问看”,传回最带泥土气息的一线信息。因为他知道,大家伙儿共同努力等来的丰收,还有很长一段宣传培育“接力跑”,为了脱贫致富的成果传得远些、再远些,他们的脚步不能停。 当龙门古寨农家乐致富带头人余根金告诉记者她的年龄时,记者不禁对这位手脚麻利,半小时能够张罗出一桌景颇家宴的85后青年刮目相看。做出从京返乡创业的决定已不易,拿出大部分积蓄站出来做给大家看,从放碗筷、摆椅子、上菜开始,零到一的突破,没有胆识、担当和勤奋,这一切是做不到的。而她和家人并不止步于此,双手打拼出来的园地还要跟着乡村发展的路子一起新起来。于是,她有了小目标并去逐个实现:修一个凉亭、建一个水池、扩两间客房…… 惊蛰之日,我们在细雨中呼吸着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温润的空气。这个位于大盈江中下游河段的公园,充满了野趣。芦苇在沼泽中晃荡,巨大的七彩鲜花“孔雀”梳理着羽毛,泛舟江上,水鸟、野鸭、白鹭成群出没。大盈江是缅甸第一大江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每当提起江畔两岸最值得珍惜和骄傲的物种时,大家总有举不完的例子。不久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河燕鸥的分布情况公布,全国仅发现7只,而盈江县就占5只。采访途中,我们遇到很多观鸟爱好者,他们带着干粮进山,与鸟为友,乐此不疲。而盈江人的激情因为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获益而更加充沛。支持和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越来越多大盈江畔普通人的期盼和行动。 本报记者 王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