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一起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后,我们寨子的环境美了,产业发展了,大家的精气神儿都上来了。”站在贯穿整个寨子的沟渠旁,施甸县仁和镇土官村代家凹二组组长车洪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走进代家凹自然村,一条贯穿整个寨子的沟渠依偎在寨子中间的道路旁,它是该村300多亩农田灌溉的主要沟渠。而寨子上方,桑园绿油油的叶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来,这条沟渠上被村民堆满了柴草,有的地方还被村民长期占用,垃圾乱扔乱丢,一到雨季沟渠就会出现‘肠梗阻’,水漫过路面。”车洪涛回忆说,那时候别提村容村貌了,在寨子里走着异味扑鼻而来。 “去年驻村后,我们开展脱贫攻坚、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工作,群众一直不支持、不表态、不动手,这些问题成为开展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洪敏介绍,面对代家凹自然村村民的不配合态度,他们挨家挨户调查走访,最终找到“病根”。 找到原因后,工作队决定从增强党小组凝聚力上入手,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去年6月,工作队组织村民召开群众会议,共同商讨村容村貌整治问题。“通过全村群众投工投劳整治后,道路沟渠干净了,村民的自觉性高了,大家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还在自家门口安放了垃圾箩和口袋专门收集垃圾,不再往沟渠里乱丢垃圾。”车洪涛说。 村容村貌这块“硬骨头”啃掉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开始谋划产业发展。代家凹自然村133户村民中种桑养蚕的农户达70多户,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收入近140万元,种桑养蚕和外出务工成了代家凹的两大支柱产业。 “去年王光品家种植了2.6亩桑园,收入达1.4万多元。但因为桑园种植没能形成集中连片,很多农户单产不高。”杨洪敏介绍,经过多次商议并结合实际确定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后,村里规划了200亩桑园示范样板,70多户村民全部支持,就连不养蚕的农户也将自家的土地种上了桑树,而没有劳动力的农户则将土地流转给种桑养蚕农户。 张树华是代家凹自然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由于田地少,全家仅依靠他一个人在外务工,日子过得很艰难。在种桑养蚕产业带动下,他将自家规划区内的1.2亩田种上了桑树。 目前,代家凹村桑园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环境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的精气神都上来了。”车洪涛憧憬着代家凹村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郭金灿 张一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