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晖 不久前,我在昆明参加了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庆典活动。省内部分阿昌族及其他民族群众齐聚一堂,唱起史诗,和着象脚鼓、铓锣的节奏舞龙舞蹈,庆贺民族团结、祝福美好生活。 “民族致富奔小康,党恩党德永不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省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节日里增添了许多对往日发展历程的回顾。70年来,我省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分布在滇西的阿昌族深受封建领主和地主的剥削,广大群众过着“田里谷子黄,家中没米粮”的痛苦生活。1950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我省德宏地区,阿昌族和各族人民一道获得了解放。在计划经济时代,阿昌族群众在国家扶持下,开办了铁厂、农具、榨油、肥皂、松香、染布等小型工厂,并利用善于制作“户撒刀”的技术优势,成立了第一个打铁生产合作社,为附近各民族人民提供农具、刀具,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群众纷纷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边境贸易,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通过完善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烤烟主导产业,并扩大猕猴桃、生猪、稻田生态鱼、荷兰豆等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使得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机遇。在阿露窝罗节庆典活动现场,不少阿昌族群众自驾车来参加活动,并在现场用手机刷屏表达感恩之情。从中可见:“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正在云岭大地开花结果、深入人心。 在踏歌声里感受时代巨变,更令人坚定了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信心。我想,阿昌族的跨越发展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比如,阿昌族人民曾有过反抗封建领主和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历史,其中“户撒刀”功不可没,虽然时下已不再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可以利用传统品牌开发厨房用刀具及特色旅游产品。另外,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特有的小吃,吃时因需先取一团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食用,由此而得名。目前昆明已有傣族手抓饭,不妨再推广作为阿昌族手抓食品之一的过手米线,以丰富“舌尖上的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