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冰 我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家很穷,祖祖辈辈只能靠帮工和租种田地度日。因为穷,曾祖父很年轻就到景东川河帮工,因染上瘴气没钱医治,30多岁就死在他乡,至今不知尸骨何在。家中留下曾祖母一人拉扯着一儿一女在贫困中度日。后来,爷爷积劳成疾,家境贫寒无药医治,吃大草乌治痨病中毒,因无钱请医吃药,也是40岁不到就丢下我年迈的曾祖母、年轻的奶奶、年幼的姑妈和父亲离世。 爷爷去世后,为了维持生计,父亲7岁就踏上我曾祖父的老路,“走夷方”去川河帮工度日。 在异地他乡,父亲家世的不幸得到那里一位苏姓女田主的同情,因年纪太小,安排他在榨甘蔗的榨房里赶牛打杂,生活上还给予一些照顾。有一次,父亲因水土不服得了恶疾,要不是那苏姓的女老祖救了他,父亲肯定会在川河命赴黄泉,找我的曾祖父作伴去了。后来,家里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年纪尚小的父亲只好辞去榨房里轻松一些的活,跟着他人一起从景东挑糖、挑茶叶出来卖,又从外地挑盐进去卖,一年四季冒着寒风酷暑,奔走在景东和禄丰盐井的遥遥山路上。 年轻的父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共产党,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剿匪、建政工作,成了当地第一任民兵队长、贫雇农主席团主席。他努力工作,一心向党,很快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爱戴,成了当地的青年骨干。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身为贫雇农主席团主席的父亲,娶了我年轻漂亮的母亲杨金珍。 1953年,父亲将村里和附近罗家村劳动力弱、老弱病残的贫困户成立一个互助组,自己当组长;不久成立高级社,两个村并为一个社,父亲又被选为社长;第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乡长。 1963年11月13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父亲被调到县粮食局粮油工作队工作,后又被选调到“四清”工作队,先后在妥甸、云龙工作,结束后分配到县农业生产办公室工作。 1966年县上一片混乱,县农业生产办公室被解散,原单位领导不知去向。父亲不愿参与批斗他“四清”工作队时的队长和其他领导,又因奶奶病故请假几天,回去后被夺得政权的“当权派”定性为“逃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宣布“自动离职”。父亲看不惯那个当权派的嘴脸,又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去“认错”,就丢了“铁饭碗”。 回到家乡后,父亲先后被选为生产队长、大队长。后来,父亲在生产队劳动时因公负伤,伤势很重,但父亲却一心为集体着想,拒绝了到县上、州上大医院治疗的劝告,只在公社医院治疗了一下就带着病痛回家,留下严重的终身伤残。 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积极支持,并在全大队率先承包,承包结束后不久,他就请求辞去了生产队长职务,把担子交给了他培养的年轻人,直到61岁时因过去伤残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而过早离世。 爷爷出身低微,生活寒苦,中年离世,奶奶大半生守寡,受尽欺凌。我父母亲少年苦难,好在青年时代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可父亲生性秉直,又遇上“十年浩劫”,终归还是命运多舛 ,一生坎坷,母亲和家人也跟着受苦,但毕竟时代不同了。 我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却懂得从心底感谢共产党,感恩新中国。为人父母后他们就下了决心,说新中国成立了,要建设新中国就得有文化,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供儿女读书,不能再让孩子和他们一样,当一辈子“睁眼瞎”。 我家姊妹6人,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赶上了好时代,从小上学读书,参加了红小兵(少先队)、共青团,还是大队长、团干部,有的参加工作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姊妹中有4人都是中专以上学历,在不同岗位工作,现在连侄儿们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穷,我初中读的是大队小学办的两年制附设初中,从小学到高中,星期天、节假日都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但贫寒的家庭让我更加知道发奋读书。1979年高中毕业时,由于家庭贫寒,没敢报大学,只填报了中专,后来虽然取得了文科第一名的成绩,但因为志愿的原因,只被一所师范中专录取。 在师范,我课余时间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养成了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工作后我所从事的小学、初中教学都获得优异成绩,当时连续几年中考成绩都名列前茅。1989年9月,我以中专学历的身份与众多大专生一起报考了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班,成绩超过不少参加考试的大专生,被破格录取,担任了学院文学社长。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我被调到县一中担任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师,文学创作也大有长进,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到如今,我先后在省内外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出版了文学作品10部,作品多次在各级获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受我的影响,我的两个小妹妹从小也爱读书,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走出大山参加了工作;我妻子、女儿、侄儿、侄女也爱好读书写作,还加入了省、州作协,成为本地名副其实的本土作家、诗人,最小的妹妹苏燕的女儿15岁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宫房四小姐》,成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当时年纪最小的作家和省作协会员;我女儿从小就受我的影响,养成了爱书读书的好习惯,她9岁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现在已有30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发表。 2016年、2018年,我家分别获得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的荣誉称号。 70年的生活令人感慨万千!我家的70年,也是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70年。我母亲在世时经常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家的日子会过得这样好,你父亲要是还活着,不知有多高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