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松 旧时,大理从三月街开始,天气渐热,人们以冬天收储的苍山雪,调和蜂蜜、蔗糖或青梅制作成苍山雪饮——蜜雪。把雪与蜜调配而食,堪称一绝,“和蜜饷人,颇称殊绝”。 大理蜜雪由来已久,《滇略》《滇南新语》《大理府志》《大理县志稿》等明清至近现代的志书中,都有记载,其中《滇南新语》言之较详:“点苍踞大理西,长百里……至菊节后,两峰己积雪,迄夏始消。土人及时取雪,藏荫岩间,届六月,贸于骚亭。雪每碗钱十文,微加蔗糖于其上。”《滇略》载:“大理五六月间,鬻雪者满市,家家以蜜和而咽之,曰蜜雪。云去心腹热疾。”明代杨升庵在《滇南月节词》中记载:“五月滇南烟景别。清凉国里无烦热,双鹤桥边人卖雪。冰碗啜,调梅点蜜和琼屑。” 明代江苏诗人陆容也说:“大理点苍山,即出屏石处。崖中积雪尤多,每岁五六月,土人入夜上山取雪,五更下山卖市中,人争买以为佳致。盖盛暑啮雪,诚不俗也。”清代诗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述:“又大理府之下关,六月中常有雪团卖于市。”清初大理诗人陈佐才的“不雨如何是五月,满街日头晒出雪”诗句,以及尹鸣盛“夏日炎炎渴若何,街西白雪卖偏多”之句,也向世人描绘出当时大街上卖蜜雪的热闹景象。 这些古诗文中的蜜雪,便是将冬日收储在苍山上的雪,在夏日取下山来,分别与蜂蜜、蔗糖、青梅调和,成为一碗碗“玉眢满盛三伏雪,炎方人在水晶宫”的消暑佳品。五六月的大理街头,有很多人摆摊叫卖蜜雪,十文钱一碗,是消暑佳品。苍山蜜雪,曾是独一无二的大理特产,全国仅有。正如大错和尚在《卖雪诗四首》的序中所言:“苍山积雪六月不消,里人取而货于市,亦海内所仅见也。”他在《卖雪诗四首》中感叹:“冷浸诗脾堪结夏,凉消酒渴欲惊秋。” 这种原料朴实、工艺简单、清凉味美的蜜雪,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明代客居大理的日本诗僧天祥在《卖雪词》中这样赞道:“六月街头叫雪卖,行人错认是琼浆。”行人错把蜜雪认作“琼浆”,不仅说明其清凉甘香,更说明人们对其钟爱有加。明代忠臣沐璘在吃过蜜雪后,觉得连皇帝都没有这样的口福,他想把蜜雪敬献给皇帝享用,但由于根本没法送,只得作罢,于是在《食点苍山雪》一诗中感慨:“安能托飞仙,持献飞龙阙。仰瞻云路遥,恋恋心空节。”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蜜雪的钟爱之情。 在岁月的长河中,大理蜜雪发展演变出了更多味系。比如,原本以蜂蜜、蔗糖和青梅入味的蜜雪,还以杨梅入味。清代大理诗人沙琛在《山雪感兴四首》中就写到以杨梅调味的蜜雪:“点苍富岩蜜,杨梅首时鲜。调和入雪液,甘香亦馋涎。” (作者单位:宾川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