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继洪 文/图 龙陵、昌宁两县成功脱贫摘帽,施甸、隆阳两县(区)在向脱贫摘帽冲刺……保山市向脱贫攻坚发起了最后总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保山各级干部的铮铮誓言,更是全市260多万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保山正立足自身实际,开拓创新,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转化为边疆各族人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转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鼓足干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摘帽是底线 4月30日,云南省2018年贫困县退出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我省33个县(市、区)脱贫摘帽,其中包括保山市的龙陵县、昌宁县。 龙陵县扶贫办主任毕红安表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脱贫只是底线,“我们不但要脱贫,更要坚定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龙陵党员干部深知,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要有可持续的产业作为支撑。龙陵围绕“一项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村有1至2项主导产业,有劳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参与1项持续稳定增收产业、加入一个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将着力提升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全县共编制县级产业规划12个、乡级产业规划114个、村级单项产业规划608个。这些产业项目,不但是龙陵实现脱贫摘帽的核心支撑,更是全县奔小康的希望所在。 龙陵县引进东方皓月集团,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稳定脱贫项目,通过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建立“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开工建设规模化育肥场72个,引进良种母牛9149头,开展技术培训112期7624人,带动发展肉牛养殖 4177 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独龙江乡干部群众的回信中说,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今天脱贫了,接下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龙山镇实现脱贫的老刘一家对美好生活信心满满。 具有千年茶乡美誉的昌宁,虽然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边远、贫困为一体的传统农业县,但在脱贫攻坚战中找准了产业这个突破口,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到2018年末,昌宁县累计脱贫20547户83861人,贫困发生率为1.62%,累计有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稳定有序退出。“尽管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名单,但我们丝毫没有懈怠,仍旧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把政策保障与扶志扶智更好地结合起来,激发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打好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后续发展硬仗。”昌宁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昌宁县正在探索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总结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经验,巩固脱贫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不脱贫绝不下火线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奋战在脱贫攻坚上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是守在战斗“火线”上的士兵,“群众不脱贫,我们绝不下火线。”这是保山市41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1700多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肺腑之言。 今年以来,隆阳区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安排部署了“一月对标看、二月定方案、三月领着干、六月脱贫变模样”的工作思路,找问题、定措施、压责任,全域全力全速决战脱贫攻坚。 隆阳区扶贫办主任杨会强介绍,隆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使命任务的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压实责任,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坚定信心、凝心聚力,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目标任务。 隆阳区江东村曾是隆阳区潞江镇唯一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江东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脱贫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2018年脱贫200户854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71%降至1.61%。“如今,当地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驻江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丙江表示,将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一户一方案,彻底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确保今年与全区一道退出贫困。 “今年计划66个贫困村出列、1.8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整县摘帽。”施甸县副县长杨建军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施甸县建立了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书记、县长层层压实责任,开展“户户清”工作,理清村级施工图,做实乡级路线图,2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和13个乡镇结合实际,对应构建相应责任体系,紧扣“户脱贫、村出列、乡退出、县摘帽”的目标,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对标对表补齐短板。 从脱贫迈向高质量发展 “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了,我们布朗族也一定能脱贫。”在木龙源标准化蛋鸡养殖场车间里,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布朗族妇女李有兰满怀信心地说。木老元乡脱贫攻坚任务快速推进,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了七大工程,开启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跨越发展道路。“现在政策好了,我们布朗山乡的产业一天比一天兴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李有兰说,乡里建起了养殖场,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保山市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实行市、县、乡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每两个月至少专题研究部署1次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召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16次,市委、市政府同15个市级脱贫攻坚主责单位和各县(市、区)、园区签订了年度脱贫攻坚责任状。”保山市扶贫办主任陈瑜介绍,今年保山将重点围绕实现13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4.1万名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7%以下,确保隆阳区、施甸县脱贫摘帽。 在保山全体干部群众眼中,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唯一途径,“要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就要聚焦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