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林 黄翘楚 文/图 沧源佤族自治县有佤族人口14.7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同时,傣族、拉祜族、彝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也共同在此繁衍生息,民族团结源远流长。 “一棵竹子不成蓬,一户人家不成寨。”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沧源县紧扣“佤山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10进”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领域,广泛组织各族群众,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各项工作。 佤山各族儿女高举党的旗帜,闯出了一条边疆直过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的成功路子。曾经落后的阿佤山发生了巨变,基层党建不断提升、脱贫攻坚不断发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强音,各族群众正向着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不断迈进。 党建示范引领 聚力高歌民生保障大合唱 走进地处深山的勐来乡勐来村大寨自然村,只见进村道路两旁花卉盛开,藤本植物生机盎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在村里28名党员的带动下,这个佤族和傣族世居的村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和发展旅游、烤烟、水产等产业方面亮点纷呈。 通过党员带头,两个民族在产业发展中手拉手齐头并进。当地通过“村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健全了种植养殖合作社管理机制,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打造佤家鱼宴、佤家生态鸡肉宴等方式发展旅游产业。 随着党建工作的有序有力推开,大寨村逐步形成了傣族与佤族民族歌舞乐融通、民族风俗相互尊重包容、生产生活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每逢傣族“泼水节”和佤族“新米节”,两个民族的群众都会身着民族盛装,佩戴精美头饰,你来“赶摆”我来“打歌”,一派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 据介绍,近年来勐来乡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注重以修订村规民约、组织开展村民大会和一事一议等为契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教育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激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感恩情怀,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同心协力求发展。 勐来乡以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合力,是沧源县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沧源县在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过程中建立“强基固本”机制,把创建工作融入“123”党建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发挥“村史室”和村民活动室两个阵地作用,以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注重发挥老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村级后备人才等“三个人”在促进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中的作用。沧源还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十三五”规划中统筹实施。 延续历史文脉 奋力谱写佤山幸福新篇章 眼下正值辣椒采摘季,走进班洪乡辣椒种植基地,一片片红绿相间的椒田映入眼帘。班洪乡乡长田军介绍,当地自2016年尝试辣椒种植以来,通过规范种植技术、选派技术员等方式,实施“秋延后”和“春提前”两个种植计划打造反季辣椒,有序推进辣椒产业发展。 班洪乡是沧源县6个边境乡镇之一,是著名的抗英事件发生地。在集镇中心的几株百年榕树下耸立班洪抗英遗址碑,记录了当地佤族人民为保卫边疆团结一致顽强抗敌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的班洪抗英斗争极大地推动了佤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认同。“长期以来沧源的民族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各族群众聚集在一起共同奋斗、谋求发展的故事还有很多。”沧源县民宗局副局长徐向华表示,从佤、汉、傣的兄弟树到班洪抗英,从班老回归再到傣族让坝佤族让山,沧源各民族长期以来团结互助的一幕幕让人动容。 “因为傣族群众历来善于做生意,佤族群众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不少村寨还默契地形成了‘佤族建基地,傣族闯市场’的优势互补格局。”徐向华说。2012年9月,当地启动了“佤山幸福工程”,对20000余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同时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的项目落户沧源,村村寨寨变了样,佤山儿女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沧源县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和全县统筹、以乡为主的方式,着力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产业格局,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各项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小产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2018年底,全县6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171户4159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5%降至2018年的1.33%,各项指标均达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 文化交流互鉴 举力营造文化融合新高地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过程中,沧源县充分发挥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世界佤乡”为品牌,以建成“世界佤文化中心”为目标,着力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友谊桥梁。 “不管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其他民族都会跟着一起过,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徐向华说,在刚过去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期间,各民族同胞都身着各自民族盛装,同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在同一个舞台齐放光彩、相互祝福。 同时,当地切实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和开放力度,成立学校、乡村文艺宣传队,继承弘扬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举办佤语文培训班,建佤族文化、拉祜族文化传习所等方式,构建起了各族群众共同学习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走进沧源县职业技术学校,以民族团结进步和佤文化为核心的校园建设颇为吸睛。教师刘晓华介绍,除开设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理论和佤文化知识课程外,师生们还以佤文化专业为载体传承优秀的民族歌舞文化。 “为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我们建设了‘佤医药之家’,主要用于宣传展示佤族医药传统文化及研究成果。”沧源县中医佤医医院院长田利明介绍,建设“佤医药之家”,不仅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和佤医药相结合的路子,而且经过标本馆和百草园实景的展示,也可以让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更多群众对佤医药有更深了解,进行传承和保护。 此外,沧源以跨境民族交流为纽带,在创建过程中筑牢了边境和谐稳定的基础。 “我校共有53名外籍学生,按照国内同等教育待遇全部给予享受免杂费、书费及营养餐等政策。”沧源县民族小学校长李学钧说。沧源县政府服务管理局局长杜红介绍,为方便沧源县边民与毗邻国边民办理结婚登记,双方只需具备所在地常住户口,毗邻国边民只需提供出入境通行证和婚姻状况证明即可办理结婚登记。碧丽源忙摆有机庄园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光荣介绍,当地群众与境外民族同根同源,民间往来不断,公司进驻以来积极搭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契机,利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增强双边互信,帮助双边的群众共同发展。 据介绍,沧源县着力推动双边文化认同,构建边境稳定机制,着力打通边境经济发展动脉,深化边境贸易合作,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好局面不断巩固。 此外,沧源县以“10进活动”为抓手,通过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农村、进景区、进医院、进口岸,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营造了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