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怡希 本期焦点 独龙族女孩花妹是首批到昆明学习的福贡县“两后生”之一,如今进入实习期的她和其他几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一同回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山区,与珠海到怒江扶贫的团队一起为家乡的山区幼儿园支教,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和花妹同一批走出大山到昆明读书的怒江孩子还有很多。云南民族中专汽车维修专业的普上明正在昆明一家汽修厂跟岗实习,实习结束后他准备回到家乡福贡开一家自己的汽修厂;音乐舞蹈专业的春丽英在实习期便与云南民族村签约,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扎根昆明…… 云南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自2016年起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携手,在福贡县开展“教育脱贫 职教扶智”工作,不断探索民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有360余名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了走出大山到省城读书的机会。 学知识长本领 扶贫扶智又扶志 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除了交通、地理等自然因素之外,最大根源是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是当地长期无法脱贫的原因之一。要扭转这一现状,发展基础教育固然重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更显迫切。 为有效解决贫困户“等、靠、要”“脱贫又返贫”,以及贫困户“有体力、无能力”“贫困代际传递”等现象,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以福贡县作为切入点,聚焦福贡县“两后生”(指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入大学或中专院校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和一些青壮年无技能、无手艺、无认证的现状,携手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实施了一系列职教扶贫帮扶措施,切实扭转这一群体在家务农收入低,外出打工无技能的局面,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实施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工作,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依托福贡县“6+3”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积极制定扶贫倾斜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创新实践,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起,深入福贡各乡镇,宣传怒江农村学生到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户走访活动,召开家长动员会、学生座谈会等,并根据学生的意愿、特点,为学生提供专业选择指导服务;深入分析村情民情,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深入实施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工作制度,积极引导未升学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福贡县农村贫困家庭中初、高中毕业未继续升学的23周岁以下的青年提供了重返校园的机会。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步入过社会,在行为习惯上比较涣散,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希望他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教区管理办主任龚雯说,通过谈话、心理疏导等方式给学生树立目标,利用课余活动提升学生自信,让他们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 学校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3年学习,真正成为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在抓好技能培养的工作之外,注重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从教育入手、从培训技能入手,牵住致贫的“牛鼻子”,做到扶贫扶智更扶志。“让民族贫困地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够与产业、岗位有效对接,‘订单式’满足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在校长助理和韶林看来,这样既有助于企业获得满意的技术类人才,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也能够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实现由政策“输血”向劳动“造血”的转变,达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促落实扶就业 技能脱贫又兴家 为解决这批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实际困难,学校围绕精准扶贫要求,将家庭经济困难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将所有资助项目落实到位,将资助金足额发放,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尽力抓住每一个细节,真正实现让学生拎包入学,无后顾之忧,才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关怀、社会的关注。”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鱼波说,学校通过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建立完善资助管理跟踪系统,确保资助管理科学规范。到学校就读的所有贫困学生享受“两州全覆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5000元生活补贴费,符合特有民族政策的学生享受特有民族班6000元的生活补助,所有农村户口学生享受4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评选享受4000元的省政府奖学金,所有学生享受学费减免政策。此外,学校还免费给学生发放一套行李,让贫困地区学生真正实现“拎包入学”。 从“扶上学”到“扶得住”,再到“扶就业”。为适应福贡县学生的特点及发展前景,学校新增民族特色舞蹈班,并聘请专业民族舞蹈教师,结合怒江少数民族舞蹈特点进行指导教学,毕业后可直接到云南民族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歌舞团等单位工作。同时,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与省内外上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定向就业单位,形成强大的安置网络和完善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新形势下,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学校还动员更多合作企业关注贫困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与就业的机会,逐步实现100%就业。 “到学校以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希望毕业以后能回到家乡泸水,从事傈僳族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相关工作。”2018年8月刚入学的民族音乐舞蹈专业学生胡忠才谈到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目前,学校有近400名怒江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0多人。总结在福贡开展“教育扶贫职教脱贫”的工作经验,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不断建立健全职教扶贫工作模式,除怒江州外,学校还分别与昭通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等地开展教育扶贫活动。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家庭成员掌握一门技术,极有希望实现脱贫乃至迈向小康。如今,云岭大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正在职教扶贫的力量下摘贫帽、斩穷根,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