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
第06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云南首届最具影响力烟区”评选活动曲靖市参评单位工作扫描




















    麒麟区

    美丽麒麟 特色独具

    麒麟区是曲靖市政府所在地,也是爨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全区植烟区域海拔1890米至2000米,年均气温14.5℃,年均降雨量100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096小时,森林覆盖率达45%。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质的土壤资源,不仅造就了麒麟悠久的烤烟种植历史,也赋予了烟叶独有的特色。

    全区拥有基本烟田面积30多万亩,常年种植烤烟11万亩左右,收购烟叶30万担以上。近年来,麒麟区秉承“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发展理念,提质量树品牌、转方式增效益,全力打造“大而强、强而精”的优质烟叶产区。全面推广绿色烟叶生产,择优布局稳定核心烟区,引导土地流转,实现“油枯有机肥及腐熟农家肥施用”“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100%全覆盖,推广使用蓝板防虫、生物统防农药,年回收残膜1400吨以上,持续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积极推进专业化烘烤和生物质能源烘烤工作,烘烤降损提质成效显著。麒麟烟叶深受卷烟工业的青睐,是中式卷烟的核心原料,得到了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

    时光流淌,荏苒岁月。自2008年以来,全区累计种植烤烟139.74万亩,收购烟叶385.80万担,烟农总收入43.57亿元,实现烟叶税9.59亿元,烤烟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华丽蜕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积极帮扶红土墙、撒马依、撒基格三个村寨逐步实现脱贫。今年,越州高效农业综合体示范园区的建设,形成了以烟为主、多元产业协同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园区内的越州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依托“互联网+农特产品”的现代营销平台,以烟农增收为目的,实现烤烟种植产业与其他非烟产业融合共享发展。

    从1943年种下第一粒种子开始,到迈向新时代烟叶高质量发展征程,近80载筚路蓝缕,烤烟已经成为麒麟最具影响力的农业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自2008年至今,累计建设烟叶基础设施项目8927件,投入烟草行业补贴31184.69万元,“幸福渠”工程福及万田,基础设施建设惠泽万家。全国三项主推技术现场会、全国烟草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挂牌,为烟叶生产提质增效树立了标杆。

    片片绿叶幻化为翩翩金叶迈向新的时代,麒麟区将围绕烟叶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提质量、树品牌、促增收,为实现烟区强、烟田美、烟农富谱写新的篇章。

    马龙区

    从小到大 由强至精

    曲靖市马龙区位于滇东高原中部,国土面积17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2万亩,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具备生产优质烟叶的生态自然条件,是曲靖的优质烟叶产区。全区20万人中有17余万人从事烤烟生产,人均生产烟叶2担,是云南省人均产烟量最大的区。因国土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总量小、人均产烟量大,以“小马龙大烟草”著称。

    马龙区常年种植烤烟13万亩左右,收购烟叶35万担左右,因风格特征明显,深受工业企业的青睐,是湖南、湖北、福建等六家工业企业高端卷烟品牌核心原料。一直以来,马龙区坚持以“市场、质量、绿色、生态、安全”为主线,全面落实QTP管理模式,狠抓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积极开展残膜回收、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措施,年生产生物质颗粒7000吨、烘烤烟叶1.87万亩,回收地膜1504.44吨、农药包装袋85万个,绿色防控覆盖面积12.32万亩。先后2次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表彰为烤烟生产先进区,4次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现代烟草农业先进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11次被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表彰为先进单位。连续4年承办全省烟叶收购等级统一平衡眼光会,并于2018年成功承办第十一期全国烟草行业卷烟工厂厂长培训班。

    将烤烟生产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坚持生产计划、烟基设施、科技扶持“三倾斜”政策,保持扶贫工作经费、资金投入、帮扶力度不变,着力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烟农1571户,到2018年减少到573户,对口帮扶2个村委会14个村组128户贫困户,筹集、捐赠扶贫资金40余万元,组织培训贫困烟农3000余人次。全区年均实现烟农种烟收入5亿元以上,多元化产业促农增收1000万元以上,烟叶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坚持“以烟为主”,规划核心烟区30万亩,开展土地流转2.5万亩,培育职业烟农2873人,实现烟区、队伍、质量的三稳定。充分发挥烟草在政策、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烟叶提质增效、烟区环境保护、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烟农增收等工作。累计投入补贴资金5.32亿元建设烟水、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16124件,其中:烟水7354件,机耕路170件,调制实施6121件,农业机械2408台(套),土地整形2件,水源点工程1件,育苗设施69件;受益面积29.51万亩,受益农户19万人。持续提高烟区综合发展实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从小到大、从大做强、从强至精,马龙烟草正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持之以恒的毅力,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罗平县

    峰林围“金”海 风采万里扬

    罗平位于滇桂黔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的美誉。全县地处我国烟叶种植“黄金走廊”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平整的生态条件孕育了油菜花海、生态烟叶两张名片。

    罗平烟草一直坚持精益管理,以质量成就客户、集成特色生产为宗旨,在适烟面积达145.16万亩的优势条件下,年均轮作种植烤烟20万亩、收购烟叶54万担。独创“生态油烟、闭合轮作”,在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生物质燃料产供一体的生态引领下,创新推广膜下井窖式移栽,降低移栽用水量80%,推广施用油枯有机肥12.84万亩,充分利用高原黄壤、前作油菜对植烟土壤的改良作用,成就了罗平烟叶独特生态自然风格特征;坚持面源污染治理,年回收农药包装202.6万个,残膜2453.7吨,有效提升了闭合轮作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深受红云红河、红塔、广东等多个中烟集团骨干品牌的青睐。

    一直以来,罗平烟草始终不忘以“烟叶更优、烟田更美、烟农更富”为己任,利用“烟草合作社多元发散、烟用基础设施延伸利用”的共享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烟农培育、稳定烟区提升烟农素质;积极探索小黄姜种植、大棚蔬菜、烤房烘姜、高效农业综合体打造等促农增收多元化经营方式。自2012年以来,罗平烟草投入脱贫攻坚资金516万元,实现烟农产业增收600万元,累计实现烟农收入60.76亿元,累计上缴烟叶税13.37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占比25.21%,助力罗平县于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荣获了“2018年罗平县脱贫攻坚扶贫先进单位”。

    农业高效有力,乡村振兴有责。罗平烟草持续履行乡村振兴责任,着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代烟草农业,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445.73万元,建成烟水工程11251件、主干机耕路161条、密集烤房8547座,受益耕地面积60余万亩。成立烟草农机4S中心,累计补贴、销售、服务、管理通用机械1960台(套)、专用机械7650台(套),建成了一个5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三个农业机械化示范辐射区,100%落实了烤烟标准化生产技术,多次被评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综合示范县、全面推进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试点县,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百万花海传唱着罗平烟草风采,璀璨金叶见证着罗平烟草砥砺前行。罗平烟草将以“最具影响力烟区”评选为契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部署,以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影响力的烟区可持续发展道路。

    沾益区

    生态珠源 韵味悠长

    从沾益区马雄山东麓流出的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泻千里的珠江,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珠江源”。

    沾益,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这里人杰地灵,历史厚重,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交通发达,人民勤劳。

    历经75年的精耕细作,跨越30余载的执著追求,沾益烟叶成为云南中烟、福建中烟、湖北中烟、陕西中烟等工业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

    12万亩左右的种烟规模,30万担以上的烟叶收购量。组织方式的优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土壤保育、残膜污染治理、新能源烘烤等安全、绿色低碳清洁生产方式的变革,叫响了沾益烟叶的品牌。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烤烟生产先进县”,成功承办了全省2017年度工商烟叶调拨计划衔接会议,受到工业企业的一致好评。稳步实现“品种—品质—品牌”的发展目标,打牢沾益烟叶高质量发展基础。

    承载着数万烟农的期盼和福祉,烟叶是沾益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沾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3年至2018年间,全区累计收购烟叶203.97万担,实现产值29.69亿元,实现烟叶税6.53亿元,烤烟收购年均产值4.95亿元,户均售烟收益2.2万元左右。近年来,沾益烟草立足烟农增收、科技扶贫,提升专业化服务、生产管理水平促农增收;培育职业烟农1212户,引领带动烟农种植万寿菊、三七、蔬菜,发展蚕桑养殖等辅业增收。2015年至2018年期间帮扶贫困户554户,实现脱贫410户。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从2005年至今,沾益烟草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累计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14204件,其中烟水配套工程7908件、机耕路140条、烤房4474座、烘烤工场3个,购置农机具1628台(套),覆盖烟田面积26.51万亩。如今,烟草援建的新田河水库、姑娘桥水库波光粼粼,烟区烟田沟渠纵横交错,滋润着良田沃土,孕育着勃勃生机……

    在这片历久弥新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在这里演绎。围绕乡村振兴,探索烤烟知名品牌建设,坚持以烟为主为出发点,以打造沾益大坡乡高效农业综合体为载体,探索“烟草+旅游+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以实现烟农富裕为落脚点,逐步构建烟叶主业与辅业多元增收新格局,引领沾益高效农业发展,服务沾益脱贫攻坚大局。

    岁月悠悠,奔流向前。当新时代的文明之光映照着美丽沾益时,只争朝夕,懂传承、知创新、谋跨越的沾益人民,必将勇立潮头,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着每天总是新鲜的朝阳,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书写新华章。

    陆良县

    承爨乡文化 助百姓同乐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素有“云南第一坝”之称,源远流长的历史、绚丽多彩的风光、灿烂辉煌的爨文化,使其成为珠江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红土肥沃,日照充足,水源充沛,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76.9毫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是展示优质烟叶的天然长廊。

    回望来时路,陆烟的故事很精彩。想当年,无数爨乡儿女辛勤耕耘,铸就了辉煌历史。陆良曾先后9次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1989年陆良烟叶被选送到维也纳世界烟草博览会展出,赢得金奖。广大干部职工激流勇进,创造了非凡业绩。2002年在全国首创“聚约式收购模式”,随后被推广应用。2003年与美国德孟公司进行合作,项目区烟叶全等级出口,实现曲靖烟叶出口零的突破。

    踏上新征途,陆烟的脚步很坚定。陆良烟叶已成为云南中烟、浙江中烟等多个卷烟企业高端品牌的核心原料。凭借优良的烟叶品质、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谐的烟区环境,陆良被选为曲靖市高端特色优质烟叶项目区,2017年项目建设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2017年,陆良实施STP烟叶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国际第三方评审中荣获亚洲第一,成为引领曲靖市乃至全省烟草产业发展的航向灯。

    远眺前行路,陆烟的使命很清晰。陆良烟草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仅2017年就投入帮扶资金1526.9万元,坚持把智力扶贫作为重要突破口,积极捐资助学、援建学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分公司领导挂钩联系的27户贫困户中,2017年脱贫7户28人,2018年脱贫10户40人。此外,陆良烟草严格落实补贴政策,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覆盖到位率,深挖增收潜力,提高设施利用率,引导烟农多方式拓宽增收渠道,成效显著。

    陆良烟草坚持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以产业优势为引领助力新农村建设。3年来,共计投资7300余万元,援建水库1座,新建水窖、水池、沟渠、机耕路、烤房等设施共2878件。“金色工程”促进了烟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了烟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烟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金色产业”正在红土地上熠熠生辉。

    今天,一行行纵横交叠的人间美景在陆良平坝上肆意挥洒,讲述着陆烟人勤劳勇敢的故事,陆良烟草必将从辉煌的今天走向灿烂的明天。

    宣威市

    科技助威 民以得惠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为曲靖市所辖县级市。宣威种烟历史悠久,于清光绪年间开始种植晾晒烟,20世纪40年代引进烤烟种植,现常年种植烤烟约22万亩,年均收购烟叶60万担左右,是全国最大的县(市)级优质烟叶产区。作为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曾连续8年获得“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次在全国烟叶标准化生产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宣威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4℃。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资源优势缔造了高品质烟叶,成为上海、云南、浙江、江苏等多家卷烟工业骨干品牌的核心原料基地。自1984年至今,每年为高端卷烟品牌提供10万担以上优质烟叶原料,截至目前,已为上海烟草集团提供烟叶原料380余吨。

    质量是发展的基石,宣威坚持科技兴烟,绿色发展,全面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科技措施转化率,持续推进烟叶生产提质增效;结合珠江源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实施烟叶GAP生产模式,年均回收田间残膜2800余吨、农药包装废弃物165万余个;全面改善烟叶烘烤调制设施,自行生产并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2000吨、减少煤炭使用1500吨;100%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和物理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2.5万公斤;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减少化肥用量1750吨,提高烟叶质量安全性,提升烟农和工业满意度。

    宣威年均烟叶产值9亿元左右,创造利税约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0%,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烟草助力扶贫攻坚,共投入扶贫资金2200万元,与22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烤烟种植合同1.5万亩,实现经济收入591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贫困户的扶持和培训,依托烟农专业合作社开展多元经营,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务工,增加收入1500万余元。

    在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宣威烟草近年共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7亿元,建设基础设施6.4万余件,覆盖农田50余万亩。其中,建成的中国烟草云南宣威大型引水济榕工程,实现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融合”,惠及22万人生活用水和4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提高了农作物灌溉效益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农业发展基础。

    宣威将按照烟叶高质量发展要求,续创辉煌,积极为当地财政增收、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泽县

    钱王之乡 惠泽一方

    会泽县地处滇东北高原,是全国优质烟生产基地。历史上,会泽以铸币、会馆文化闻名,素有“钱王之乡”的美誉。会泽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晴日225天,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2.7℃,年均降雨总量54亿立方米。

    会泽烟叶深受红云红河、广东中烟、湖南中烟等工业企业的喜爱。近年来全县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5.05万亩,收购烟叶13.62万担,实现收购总值1.86亿元左右,创税收4114万元左右,烟农户均种烟收入4.12万元。近3年在生产投入上共投入烟叶生产补贴金额4153.12万元,其中专用物资补贴608.86万元,专用服务补贴2699.77万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在组织管理上引入GAP理念,创新QTP全面标准化生产模式。

    会泽烟草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有力助推产业扶贫攻坚,引领全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投资援建白马箐水库和朝阳水库,共补贴资金12941.45万元,解决了5174人的饮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了烟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派出挂钩职工263人次,帮助挂钩贫困户1598户,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4427户。烟草公司“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资2.097亿元,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0.965亿元,已实施项目个数432个。助力扶贫攻坚效果明显。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烟草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会泽县从2005年至2007年建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18178件,烟草补贴投入资金21782.821万元,其中建成烟水配套工程12949件,投入补贴10623.134万元,覆盖基本烟田17.222万亩;建成机耕路41条,路面总长47761.8公里,烟草投入补贴资金669.916万元;建成烟叶调制设施3437座,烟草投入补贴资金8831.409万元,烟叶烘烤能力6.7018万亩;农机设备投入补贴1563.664万元,购置农机1737台;建成育苗小棚14件,投入补贴94.7017万元,可供大田移栽面积2.013万亩。这些项目的建成使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会泽县的支柱产业,会泽烟草正在并将持续为会泽扶贫攻坚助力,为会泽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师宗县

    帝师故里 支柱产业

    城居滇黔锁钥,名曰帝师故里。塑造“楹联之乡”,谱写“金叶新篇”。年均1735小时日照时数、19℃气温、950毫米降雨量、良好的土壤肥力等独特生态条件,成就了全国特色核心烟叶产区的美誉。

    这里有稳定的生产规模,规划了最适宜的烟区,产出了特色鲜明的优质卷烟原料。烤烟是师宗县“烟农增收离不得、财政增税少不得、脱贫攻坚缺不得”的第一支柱产业。全县年均种烟面积16万亩,收购45万担,规划烟区43万余亩,其中核心烟区17万亩。依托8个基地单元,实现核心产区与核心原料区的无缝对接,特色原料品牌与行业骨干品牌对接,建立了与卷烟重点品牌的联盟;这里有高标准的组织管理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引入GAP管理模式,创新曲靖优质烟叶生产管理,开创了专业化散烟收购模式,为行业集约化收购提供了可行经验。率先构建烟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推广烟蚜茧蜂防治技术,累计放蜂面积75万亩,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8000余亩;这里培育了“铁杆烟农”“职业烟农”和“烟农经理人”等骨干烟农队伍,创建了国家级行业示范烟农专业合作社、科普示范基地、全国标准化烟站和先进烟叶基层站,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已经融入师宗烟叶产区的骨血。

    这里承载着烟农增收的温暖梦想,履行着脱贫攻坚、发展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师宗烟草年产值持续突破6亿元,当地财税贡献占比43%,烟农户均收入2.4万元。2018年全县种烟区域建档立卡贫困户11485户,其中种烟贫困户3878户,占比33.76%;贫困烟农烤烟直接收入8474.79万元,人均增收3150元,贫困烟农种烟面积减少专项补贴81.86万元,提供助农季节性岗位工作1032个,创造贫困烟农工资性收入474.72万元,助力师宗顺利实现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积极引导多元经营,组织烟农烟后种植小麦,开展面条加工销售,利用闲置烤房、大棚等设施开展人工菌培育和蔬菜种植,由合作社组织农闲烟农务工,回收烟株残体加工有机肥等,累计为烟农增收1274余万元。

    这里彰显着绿色生态、田园美丽,推动着烤烟生产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县累计开展烟水配套项目27104项,投入15223.62万元;机耕路建设126项,投入1528.62万元;农机设备项目2827项,投入2850.70万元,乡村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5年来,累计清理田间残膜80万亩,回收废旧地膜1120余万吨,清理废弃农药包装物720余万个。率先开展烟株残体自制有机肥项目,累计处理烟株残体3.1万吨,累计减少复合肥使用990吨。

    大道无垠,承载梦想,万顷金叶,创赢未来。在天赋灵韵的奇山秀水间,在金叶灼灼的富饶沃野上,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浩瀚征途中,师宗县将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秉承“集约、高效、特色、安全、均质”的产业发展方向铿锵前行。

    富源县

    打造生态福地 共享绿色发展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素有“入滇第一关”“滇黔锁钥”“八宝之乡”的美称,河水依山顺流,谷深山高,形成若干大小不一、狭窄分散的山地丘陵和河谷槽坝,独特的海拔、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禀赋,成就了富源烟叶独特风格和优良品质,为省内外多家卷烟工业企业所青睐,共建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4个,在高档卷烟品牌中,作为核心原料广泛应用。

    富源县于1947年开始种植烤烟,1979年被列入全国41个烤烟生产基地县,1993年被中国烟草总公司确定为云南省内唯一的全国20个优质烟储备出口基地县。近年来,富源县年均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烟叶25万担,积极推进生态烟区建设,始终坚持以“富源山地特色优质烟叶”为主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引入GAP理念,创新QTP模式,大力推广烟田轮作、土壤保育、生物防治、地膜回收、清洁烘烤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着力建设绿色循环烟叶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烟叶提质增效、烟农增产增收、生态环境增值、基础设施升级的新时代发展之路,成为全省优质烟叶产区。

    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富源烟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2018年累计开展精准帮扶走访3549人次,以烟叶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开展“造血式”帮扶,积极组织职业烟农培训,引导发展多元增收产业,带动8万余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助力富源县脱贫摘帽,协助县委、县政府圆满举办“全国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暨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培训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烟草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4.28亿元,建成烟水配套设施工程辐射面积10.22万亩、密集烤房3963座、育苗设施12.85万平方米,初步实现烟水、烟路、烟房配套,烟草援建水库2座,解决了21981名贫困人口的人畜饮水困难,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烟叶产业帮扶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生产方式助力烟农增收,全县烟农年均总收入达3.6亿元以上、上缴财政利税近800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3.5万元。如今,烟叶产业已成为富源“烟农增收离不得、财税增长少不得、巩固脱贫成果缺不得、乡村振兴垮不得”的重要支柱产业。

    富源县将坚持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烟叶产业发展主基调,促进烟叶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烟叶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