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 感恩社会 报效桑梓 福于自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座年轻的城市,世界上唯一与佛同名的城市,一个因烟而兴的城市。这里“一座公园半个城,半个城市是温泉”。她位于红河州北部,东经103°04′至103°49′,北纬23°50′至24°39′之间,与津巴布韦同处北回归线附近,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有生态“黄金走廊”之美誉,是优质烟叶生产的福地。 优于特色。清代,弥勒烟叶曾作为贡品敬奉朝廷。1958年,虹溪人民公社因烟叶品质优异而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由周总理亲笔签名颁发。根植云岭沃土,建成高端特色烟叶生产先行区、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绿色烟叶生产展示区、烟叶生产标准化管理引领区,烟叶风格特色突出,工业使用价值较高。“十二五”以来,累计种植烤烟111.21万亩,收购烟叶343.191万担,烟农收入47.17亿元,实现烟叶生产与促农增收、财政增长的同频共振。 源于感恩。投资亿万之巨建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湖泉生态园,筑锦绣柳园、为湖泉点睛、为弥勒添彩、更为万民造福。承载着对这方热土的记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担当“强农、富农、惠农”责任,感恩社会,报效桑梓。在西三可邑发展“烟草+旅游”的模式,为特色旅游发展开启新篇章,提升了弥勒烟区共享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认同感。10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5000万余人次,总收入3700亿余元。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扶持贫困户种植烤烟累计收入2.31亿余元,户均年收入3.25万元,直接带动人口6000余人实现脱贫致富。建成贫困村零售店17个、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5个,被评为“扶贫明星企业”。 韵于发展。春风绿绿遍天涯,山乡深处绽新葩。全市建烟水配套水池、水窖、管网、沟渠、提灌站、小坝塘、倒虹吸、机耕路等工程3万余件,投资3.7亿余元,农田受益面积40万余亩,烟草农用机械1728件,投资0.23亿元,烟水配套工程为山乡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在坚持“以烟为主、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烤烟+N”模式促进了烟农收入的增长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创收919.18万元,节约生产成本535.63万元,增强了烟农对产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筑巢引凤,聚焦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迈向纵深,烟农增收工作取得进展,烟叶生产总体保持平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不断提高现代烟草产业发展水平,走上了一条市场化、标准化、精益化、绿色化的产业链发展道路。 泸西县 美美与共 竞显芬芳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云岭东南、红河之北,一个山川秀丽、景色宜人的地方。“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区”,为这片红土高原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歇”动力。 得天时地利——地理坐标横穿东经103°30′至104°03′、北纬24°15′至24°46′,独特的低纬高原气候,不可替代的光、温、水、肥、土等自然禀赋,使泸西成为了烟叶生产的“黄金走廊”,优质烟叶的聚集基地。 承历史积淀——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开始种晾晒烟至今已有254年历史,1942年开始种植烟叶至今达77年;1994年至1998年为玉烟企业合作定向扶持开发优质烟区,1999年至2000年为红塔集团烟叶基地县,2010年成为“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全国各地企业争相到泸西参观学习,红云红河集团、红塔集团、浙江中烟、江西中烟等工业企业争相在泸西建立基地单元;多年风雨传承,泸西烟区成为红土高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泸西“金叶子”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兴产业华章——“重任在肩笃定行,敢于担当作引领”。泸西县坚持“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把烟叶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支柱引领产业,建设好烟叶生产“第一车间”,聚集“好田好地种好烟”,提高烟叶生产综合能力,在改革中厚积薄发、在开放中茁壮成长,烟叶在泸西日益“枝繁叶茂”,近年生产收购规模基本稳定在14万亩、40万担左右。1984年县烟草公司成立至2018年,累计种植烟叶441.73万亩,收购烟叶1196.13万担,烟农收入86.21亿元,上缴财税达19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以高端特色烟叶开发和核心烟区建设为突破口,提炼精华、推广应用,着力彰显风格特色,为省内外多家卷烟工业供应优质原料,让泸西“金叶子”这张名片更加靓丽。 惠一方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坚守“两个利益至上”的初心,投入近1.3亿元进行“和乐引水”工程,投入5亿多元进行烟水、烟田、烟路、中低产田改造等烟区建设,把“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水相连”的梦想变成现实,畅通了一条条民生大计的经脉网络,引领“果、蔬、花、药、畜”等产业竞显芬芳,形成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烟叶生产格局;2018年泸西实现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出列,烟草书写了一段段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接续绘就了“烟区美、烟农富、烟叶强”的时代华章。 从泸西烟草到烟草泸西,从烟草产业到烟草文化,一代代泸西人从不停歇,书写一幅幅美美与共的新画卷。 建水县 质量为本 创新为魂 建烟之美,在于品牌,质量为本,匠心为根,创新为魂。烟叶质量上乘,风格典型突出,适用领域广,性价比高,是红河烟叶的黄金名牌,得到了红云红河集团、浙江中烟、省烟叶公司等省内外多家工商企业的高度认可。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位于北纬23°12′至24°10′,东经102°33′至103°11′,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全县宜烟面积36万亩,年平均气温18.5℃,日照时数2322小时,日照率53%,降雨量805毫米,植烟区海拔1300米至1900米,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显著。2004年,中国烟叶公司通过成熟度有关项目对全国14个省烤烟主产区烟叶进行全面质量鉴定,评价建水烟叶成熟度优异,风格特征典型突出,质量好,在行业内高度肯定了建水烟叶的质量和代表性地位。自此,建水烟叶生产形成以成熟度为核心,田间调香和烘烤调香工艺为抓手,水肥药一体化节水灌溉、蚜茧蜂为代表的绿色防控、100%施用有机肥、增钾控氮定向肥料配方和土壤改良、清洁能源烘烤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全链条生产管理标准。 从产品到品牌,建水烟叶传承千年紫陶匠心,坚定不移走科技智造之路。近年获国家专利8项,省、州QC成果奖励8项,在嫁接、烟株打顶、生物质燃烧机回火装置等方面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融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促农增收发展大局。通过政策保障强、标准化生产过程专、规范建设严、促农增收变、考核激励实、烟农队伍职业化六项举措推进烟叶生产提质增效,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土地流转和核心烟区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收购计划、烟基设施、科技扶持三倾斜,使烤烟成为建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农业发展的引领产业。2018年全县种植烤烟6.23万亩,收购烟叶16.70万担,烟农户均收入3.85万元,连续6年增长。上等烟比例76.05%,同比增加8.99%,位居全州第一。种烟贫困户1147户,已脱贫803户,户均种烟8.82亩、年收入3.60万元。 建水县坚持文化价值引领乡村振兴,旅游与农业跨界发展。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烟草补贴资金2.69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8932件,受益烟田26.34万亩。投资建设大型水源项目跃进水库引水工程将连接建水县9座重要水库,形成生态立体综合水源供给体系,烤烟+紫陶、烤烟+荷兰豆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面向市场共商共建,建有岔科国家基地单元和利民红云红河商业配方专属原料基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双向输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书写“烟区美、烟农富、烟叶强”的时代奋斗新篇章。 石屏县 共享发展 “造血”扶贫 彩云之南、状元故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北回归线穿越全境,“黄金走廊”腹地而居,异龙湖、赤瑞湖滋养孕育,土壤优质,水源丰富,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风格独特的烟叶品质。 “毓秀南滇状元里,绿川润叶清香醇”。石屏烟区坚持以“优生态、强管理、佳技术、高质量”为目标,将石屏烟叶的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内外质量媲美津巴布韦烟叶。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县;2011年被评为全省“百县千站烟叶质量推进行动”先进单位。近年来,石屏烟叶借力高质量发展东风,从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关键节点发力,着力增强石屏烟叶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2017年,石屏高端特色烟叶开发在“田间检查考核、烟叶工商交接、烟叶内在质量评价”综合考评中名列全省第一。 石屏烟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注重“造血”扶贫,帮助烟农做精主业拓展辅业,烤房长出茶树菇,育苗基地瓜果香,烟后萝卜成产业,生物烘烤红利高,新型烟草田园综合体成为搭载烟农致富奔小康的“新航母”。2018年,石屏县共种植烟后白萝卜6.8万亩,实现产值2.65亿元。近5年,两烟实现税利7.98亿元,肩扛税收半壁江山,支柱地位不可替代。石屏烟区高质量发展,助力石屏县顺利摘掉“贫困帽”,成为云南省首批、红河州首个脱贫出列县。 为国分忧,予民以惠。烟区投资14458.50万元援建“北水南调”水源工程,辐射灌溉面积16.95万亩,其中烟田受益面积9.67万亩,受益农户4.07万户16.5万人,通过“六库、三潭、一渠”配套,与3万多件烟水项目联动供水,循环补给,打通阻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血脉通道,让异龙湖绽放新光彩;烟水、烟路、烟机、烟房等设施设备和新技术推广运用,释放服务特色农产品种植新红利;悠久种烟历史,衍生了烟盒舞等非遗文化,成就了原生态“歌舞之乡”美誉。 一方石屏人,半部烟草史,钟灵毓秀地,金叶永不息。以烟脱贫,促农增收,振兴乡村,一幅幅“烟区美、烟农富、烟叶强”的秀美新画卷将继续在异龙湖畔徐徐染色铺绘。 蒙自市 百年传承 奋进不辍 蒙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行政中心,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清末民初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新安所刀烟书写着匠人的故事,百年滇越铁路铭记着历史的痛楚,碧色寨火车站见证着流逝的芳华,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记录着红色的历史,过桥米线追忆着味蕾的乡愁,石榴庄园彰显着古今的传承…… 蒙自,地处北回归线,自然气候适宜,土壤资源丰富,烟草历史悠久,是云南种植烟草最早的地区,在明朝万历年间,晒烟由广东传入蒙自新安所种植。清朝同治年间,新安所“周氏兄弟”发明手工刀烟,首次在云南成功制成烟丝,近代卷烟制品由此发源,这项传统工艺一直传承至今,一度成为一种风尚。1940年,蒙自草坝开始引入美国烤烟品种种植,成为云南最早种植烤烟的地区之一,发展至今烤烟在蒙自大地碧野万顷。蒙自市积极优化生产力布局,注重创新驱动,落实标准技术,推进绿色防控,实施均质化管理,烟叶在中式卷烟原料配方中占据一席之地,得到卷烟工业企业肯定。2019年,全市种植烤烟4.11万亩,收购量11万担,烟农2673户,户均种植面积15.4亩。 蒙自市不断适应发展变革,奋力谱写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华章,积极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以服从服务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烟草商业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三个大局”为己任,勇于破解发展难题,研发烤烟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推广应用至全省,辐射带动至全国,斩获云南省烟草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至今7年间,全省累计推广烤烟膜下小苗烟移栽技术2583.5万亩,累计节约成本38.7亿元;2014年至2018年,累计推广烟蚜茧蜂绿色防控技术22.71万亩,累计实现烟农售烟收入达8.79亿元,累计实现烟叶税达1.93亿元。 近年来,云南省首批烟草援建水源工程“润蒙”水源工程(烟草援建资金13714.3万元)建成运行,全市第二件烟草援建水源工程蚂蚱冲水库工程(烟草援建资金7730.36万元)批复实施,10713件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从此烟田饮甘露,坎坷变通途,红利得释放,产业展新颜。项目的建设实施,加快了全市14个乡镇的乡村交通、水利、农产品初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激发了乡村振兴的能量和梦想。2016年首创“档案式”精益化管理烟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实现重点帮扶对象蒙自市冷泉镇兴隆村委会三家寨村整村脱贫,案例入选中国烟叶公司烟农增收典型经验100例。2016年至2018年,全市共计培育职业烟农1120户,占到2018年烟农总户数的33.02%。他们是烟区新时代农民的杰出代表,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身怀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必将在乡村振兴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新时代,蒙自市烟叶高质量发展蓝图绘就,新一轮基本烟田规划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新型烟叶种植主体已萌生发芽,烟农合作社烤烟+荞酒、烤烟+玉米酒、烤烟+羊肚菌等多元经营产业扬帆起航,促农增收步伐铿锵,核心烟区土地流转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画卷初展,“产业强、烟农富、乡村美”的新烟区正在绽放! 砚山县 旗帜先锋 接续荣光 “山势颇秀,其形如砚;千年古邑,旌旗舒卷。”砚山烟区,位于素有“东方津巴布韦”美誉之称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这里有广袤富饶的沃野良田,这里是全国烤烟标准化示范县、“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烟区。 在现代烟草农业推进过程中,砚山烟区树立了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的一面旗帜,“小舍姑模式”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115天完成2.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创造了“平远速度”,成为全国新烟区建设的典范。自2005年以来,砚山烟区共投入烟草补贴资金5.91亿元,建成烟水工程1.85万件,配套各类农机设施3万件以上,铺设机耕路371.7公里,援建水源工程1件,建成卧式密集烤房6956座,开展土地整治3件,受益耕地面积45万亩以上,有效改善了烟区生产设施条件,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实施烟叶减量压库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砚山烟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烤烟生产计划和技术服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稳定核心烟区和促农增收工作,积极探索实践“一体三园”(与烤烟产业配套发展的一产“综合体”,配套产业升级发展的二产“工业园”,延伸产业服务链条的三产“融合园”,探索试验示范的“孵化园”),致力打造“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典范。近3年来,砚山烟区烟叶种植规模稳定在13万亩左右,实现烟农年均售烟收入5亿元左右,累计实现非烟产业增收3亿元以上,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产业支柱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砚山烟区全面实施土壤保育、残膜回收、生物防治病虫害、清洁生产等绿色生产技术,有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产品安全性。深入开展烟草可持续发展项目(STP)整县推进试点和“2260”项目开发,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探索示范。 以品牌需求为导向,砚山烟区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品牌资源优势转化,共建成基地单元7个,已成为国内知名企业核心原料基地,树立了良好的市场质量品牌形象。由联合国驻津巴布韦高级顾问及津巴布韦烟草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曾走进砚山烟区,4名世界烟草研究专家一边数着烟叶的片数一边发出惊叹声,激动的不断竖起大拇指。 三十余载春华秋实,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围绕“做强砚山烟区”的发展定位,砚山烟草正以矫健的步伐朝着“率先进入全省烟草商业先进行列”的战略目标迈进。 丘北县 禀赋独特 乘势而上 置身丘北烟区,你可以切身感受到“一弯清水,几曲迂回,绕田园而过,环青山而行,湖中荷莲竞放,水上白鹭齐飞,岸上金叶灼灼”的心旷神怡。丘北烟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境内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普者黑风景区,是“黄金走廊”生态特色烟区。 丘北烟叶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是极具代表性的绿色生态烟区。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丘北烟区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两山理论”贯彻到具体发展实践,积极探索烟叶绿色发展方式,先后承担“太阳能辅助热源烤房调制烟叶研究与推广应用”“国家局重点示范推广项目——蠋蝽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等10余个科技项目;建有全州唯一的烟蚜茧蜂扩繁基地、全州最大的绿色防控示范区;100%落实地膜回收,推广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烘烤776座,占年烘烤烟叶总量15%左右,为推动当地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丘北烟区特色鲜明,是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原料产区。早在1999年,丘北烟区就与BAT合作建立国际型烟叶生产基地,填补了云南烟叶出口的空白。深化工商合作,丘北烟区先后开展GAP项目研究示范推广、“2260”项目开发,切实把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产品优势,深受国际国内市场青睐,烤烟产业已成为丘北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当前,丘北烟区正围绕打造普者黑、树皮两个10万担核心原料基地,乘势入围“最具影响力烟区”。 丘北烟草责任在心,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产业。新烟区开发以来,丘北烟草投入补贴资金3.95亿元,建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21760件,受益基本耕地面积30万亩以上;建成红旗水库引水工程,解决了全县8.926万人日常用水和6.4万亩耕地灌溉用水。近5年来,丘北烤烟规模稳定在11万亩30万担左右,每年实现烟农售烟收入4亿元以上;发挥产业优势,帮扶11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成为丘北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 禀赋独特,乘势而上。丘北烟区始终秉持绿色发展之道,充分发挥烟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影响力,在“做亮丘北烟区”进程中强势突围。 广南县 大有可为 敢于作为 有个地方,是“句町故地”,是“世外桃源”,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目之所至皆风景,行之所处皆为乡,这就是“天之广·云之南—原生态健康生活目的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在这里,耕耘阡陌的绿色烟区,在自然画卷的景深处应和大美自然的静默;碧波荡漾的油润烟叶,在远山近水的相融处装点壮家田园的神韵;勤劳善良的质朴烟农,在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下感受增收致富的喜悦。 这里,是“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优质烟区。处于北纬23°29′至24°48′间的广南,横亘而过“云南黄金走廊”核心区域,是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享受着天然环境带来的优质生态,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特别是丰富的光热资源成就了广南烟区的独特魅力,受到国内市场的广泛青睐,成为了全国多家知名企业的核心原料产区。 这里,是工业企业原料需求旺盛的潜力烟区。广南县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和80万人口红利,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全县规划核心烟区15万亩,3年内完成土地流转稳定核心烟区,年生产规模18万担左右,持久保障市场稳定供给。依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积极改善烟区生产条件,2005年以来,投入资金3.02亿元建成各类烟叶基础设施项目2万余件,打牢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设施基础。 这里,烤烟产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烟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烤烟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至2018年,全县累计实现烟农售烟收入13.96亿元,广南烤烟产业的地位不可替代,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支撑了烟区农民增收致富。 这里,有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而贡献的烟草力量。主动服从服务于脱贫攻坚大局,积极发挥烟草产业优势,实行种植计划指标、技术服务保障、政策扶持“三倾斜”,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通过烤烟产业每年直接推动300户近1000人脱贫,间接带动近200户近500人稳步脱贫,有力推动和巩固脱贫成果,努力为地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出更大贡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历经数千年时光淬炼,今天的广南烟区,大有可为,更敢于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