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雁群) 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当天,昆明市在阳宗海、宜良县马蹄河、东川区小江段、寻甸县牛栏江段、滇池流域水库等天然水域,放流221万尾土著和经济品种鱼苗,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介绍,根据昆明市水域环境特点,增殖放流鱼苗选择了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的土著、经济品种,以达到增加鱼类种群数量、恢复渔业资源生态平衡的目的。其中,滇池高背鲫80万尾,鲢鳙鱼130万尾,青鱼1万尾,鲫鱼10万尾。此次放流活动苗种由晋宁区省级滇池鲫鱼良种场、宜良县渔业渔政管理站负责提供。 目前,昆明市适于开展增殖放流的大型湖泊有滇池、阳宗海,大型水库4座、小一型以上水库164座,金沙江、珠江、巴江、贾龙河等河道486公里。3年以来,昆明市在长江珠江流域各县区共投入放流资金110万元,投放滇池高背鲫、鲢鳙鱼等苗种700余万尾。 又讯(记者 党晓培 郑海燕)6月6日,玉溪市在抚仙湖畔和江川区大街街道石岩哨村分别进行了土著鱼增殖放流活动。 在抚仙湖畔,45万尾鱼苗(其中抗浪鱼40万尾,金线鱼5万尾)被放入湖中。在星云湖,3043公斤10至20厘米的二龄大头鲤大规格鱼种和约96万尾当年繁殖5厘米以上夏花鱼苗被放流。 活动中,相关机构对所放鱼苗进行了鱼种、检验检疫和现场监督公证。 图为昆明市民在放流点放流鱼苗。 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