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 兴水利民 造福旱坝 祥云,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在这片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70多年的烤烟种植历史。2019年烤烟种植面积8.24万亩,计划收购量22.22万担。近年来,随着行业“双控”政策的持续施行,烟区种植面积、收购总量逐年控减,让烟农减量不减收成为祥云烟草新时代担负的新使命。 2010年,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素有“云南旱坝”之称的祥云县旱情尤为突出。国家烟草专卖局心系灾区,出资3.4434亿元援建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一期工程。青海湖一期工程被誉为“中国烟草一号水利工程”,创造了“政府主导、烟草监管”建设模式。青海湖水库、品甸海加固扩容、中河蓄水灌溉工程形成了贯穿全县5个乡镇的大型水利长廊和覆盖六个乡镇的大型水利网络,受益农田30万亩,受益人口38万人,年增加经济收入9600万元以上。 然而,水资源严重短缺依然深深困扰着祥云人。国家烟草专卖局再次出资1.8亿元援建青海湖二期工程。这是一个跨区域、跨流域的远程调水,引洱入宾济祥,引水总量20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958万亩,解决5.402万人、10.1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对祥云县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稳定核心烟区,全县流转土地25172亩,将烤烟种植规划安排在气候、土壤适宜的优质烟区,生产出风格特色突出、可用性高的生态烟叶。全面构建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为引领带动烟农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施农业清洁化生产,解决土壤污染环境治理,体现烟草治污责任,推动烟农增收,探索绿色生产综合发展新的路子,2017年初,以政府为主导,烟农为主体,引导城川烟农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三厂”——废旧残膜加工厂、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及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当年即投入使用,做到100%回收废旧地膜,减少面源污染,全面施用商品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品质,使用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推行减排烘烤。 多年来,祥云县利用一棵烟桩,利用烟田资源,走出了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烟田套种秋豌豆的亿元增收产业。从2013年小规模开始套种,发展到今天的6万亩、创收达2.4亿元,“云药”“云花”“云果”“云菌”“云菜”等非烟作物种植,烟农种烟积极性日益高涨,已成为祥云县农业产业新亮点。 祥云县通过构建以烟为主、与烟关联、多元发展的产业综合体,促进了核心烟区稳定和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烟叶转型升级。 巍山县 南诏古都 焕发新彩 南诏国的发祥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处红河源头。烤烟是巍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一县一品”种植特色生态烟叶,烟区分布在红河源和澜沧江流域,是全国知名的优质烟区。巍山坚持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种植,是云南中烟的高端原料基地。 打造高端特色生态烟叶品牌。巍山县紧紧围绕“生态、特色、优质”理念,“一县一品”种植特色生态烟叶5.25万亩。坚持科技创新,抓实绿色生产技术,100%推广商品有机肥,减少复合肥,100%散放蚜茧蜂,100%配套性诱剂,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微生物菌肥,配套生物农药,打造红河源绿色生态特色烟叶品牌。全县共流转土地18556亩,稳定了核心烟区,促进了规模化种植。全县种烟538片,户均种植规模达9.9亩。 巍山年种植烤烟5.3万亩、收购量14.2万担、产值2.4亿元,烟叶税5400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巍山烟草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发展好主业的同时,依托烟农合作社带领烟农种植甜脆豌豆1万多亩,产值达4000万元。利用育苗设施种植玫珑蜜瓜和珍宝豆,带动烟农务工增收90万元。帮助五里巷烟农发展养殖本地黄牛,实现产值115.2万元。 巍山烟草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从2012年起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4100万元,投入7000万元建成东山输水干渠;投入4800万元建设密集烤房1600座;投入2000万元建设小水窖5000座;投入300万元购置600多台农机。稳定烟叶生产投入补贴,降低烟农的生产成本,增加烟农的种烟收入。采取员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措施,千方百计助力脱贫攻坚。通过不断的投入,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展现了烟区美、烟农富的农村富裕的景象。 烤烟是巍山烟农脱贫致富、乡村振兴、财政稳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巍山烟草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生态,抓特色,为云南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弥渡县 惠民情深 润泽弥川 弥渡县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东连祥云、西接巍山、南邻景东和南华、北界大理,这里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干湿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536.7小时,无霜期长达249天,县域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是烤烟种植的生态最适宜区之一。 弥渡县有着64年种烟历史,烟草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共有8个乡镇、63个村委会、525个自然村种植烤烟,基本烟田面积12万亩,其中,核心烟区规划面积8万余亩。2019年烤烟种植计划4.78万亩,收购计划12.92万担。 弥渡县坚持“科技求发展,质量求生存”的生产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不断提高烤烟生产科技含量。多年来,承担了省级示范、国家级科技园、部分替代进口示范项目,实施原料差异化战略,得到了工业企业的青睐和好评。 脱贫致富、助农增收。弥渡县烟草专卖局挂包帮扶德苴乡岔河村委会,挂钩1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间,该村实现种烟收益1258万元,配套完善水窖500口、密集式烤房5座,节水滴灌工程100亩。2018年全县种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037户,实现种烟累计收益达7669.72万元,为全县脱贫攻坚事业起到保障和推进作用。同时,弥渡县立足“主业稳收、辅业增收、脱贫助收”,以烟农合作社为平台,深度挖掘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潜力,创收1600余万元,打造烟农增收新亮点,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事业再添“新引擎”。 责任烟草、担当前行。烟草行业坚持把维护烟农利益作为烟叶工作的出发点,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近年来,行业惠民工程在弥渡遍地开花,烟草援建巴冲箐水库、小村箐水库,德苴乡北片区提灌工程,建设机耕路119条、投入烟草农用机械274套、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等,有效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烟区生产条件。 在追求烟草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弥渡烟草将科技、汗水、惠民深情全部融入弥川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稳定和农民增收。 南涧县 跳菜之乡 小康彩画 南涧彝族自治县围绕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舞活“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突出山区特色、品牌特色,实现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建设、高端特色烟叶开发、“一县一品”种植“四位一体”,以质为魂,让群众走上富路,助力脱贫攻坚。 南涧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技术四大优势,划定基本烟田15.22万亩,围绕“2道5线72片”为核心区分片实施,全面推行“4321圣诞树”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水平,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生态发展”之路。 南涧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经、吃透水情,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截至2018年,全县共种植烤烟面积55.9万亩,收购烟叶138.94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9.49亿元,累计上交烟叶税4.29亿元;2017年至2018年,全县有16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烟15103亩,累计交售烟叶4.08万担,实现售烟收入6547.39万元,为农户摆脱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至2018年,烟草行业累计投入4930.53万元补贴资金,建设水窖4670口,受益面积2.335万亩;建设密集式烤房835座,受益农户5138户,有效提高了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2015年至2018年,通过职工捐款、向上争取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累计向挂包村投入扶贫资金54.26万元,彰显责任烟草新形象,实现“精准滴灌”,助力挂钩村脱贫。 南涧烟区,形散神聚,自然和谐,惠泽博远。远远望去,引水管网犹如一条条银蛇在群山中穿梭舞动,星罗棋布的水窖水池在阳光的照耀下恰似一粒粒珍珠熠熠生辉。蜿蜒伸展的机耕路像一条条大山间缠绕的玉带,散落有致的700个育苗大棚和2339座密集式烤房群,又恰似镶嵌在玉带上的钻石和蓝宝石,把群山装点的分外妖娆。烟区密集式烤房成为烟叶烘烤分级车间、烟用物资集散地、农用机械存储间、农村文化阵地的主战场,成为连接党委政府、烟草行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使哀牢山脉和无量山系积蓄已久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赋予了新时代新彝乡特有的文化气息和内涵。 南涧县将借助“天时、地利”的优势,以“人和”的力量引领山区烟农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让烟草产业在促进彝乡南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再谱新章。 洱源县 洱海之源 产业圆梦 洱源身处高原明珠洱海源头,是我省最早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12年以来,洱源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一县一品全力发展烟叶种植,助农增收,服务地方经济。 烟农持续增收与环境友好发展并行不悖,这是洱源烟草人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洱源烟草人一是传承农耕历史中重节令、讲深耕,冬季晒垡、隔年轮作的传统。二是注入绿色科技的力量。移栽前,因地制宜,看田问诊,商品有机肥全面入田;育苗中,专业化培育高茎无毒壮苗;移栽时,抢抓节令,统一墒向,科学节水抗旱;中耕期,全面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生物菌剂农药及100%实现地膜回收;烘烤时,逐步加大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烘烤的力度,提高废弃资源利用率。这些绿色科技的使用,有效提升了烟叶种植水平,洱源县成为各大卷烟工业优质原料的来源地。 “十三五”以来,洱源烟草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战略部署,勇于担当责任,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洱源县烟草分公司干部职工“挂包帮”洱源县牛街乡太平村81户贫困户,帮助他们于2018年底全部实现脱贫;积极利用烟田、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组织烟农合作社开展大荚豌豆、玫珑蜜瓜、羊肚菌种植等项目,实现烟农增收720万元;对接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和洱源县玉食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洱宝梅子礼品套餐”和“洱源粳米”两个产品,实现销售额120万元,帮助烟农增收40万元。 在乡村振兴工作方面,按照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科学划定烤烟种植核心区、优质区、适宜区,积极通过烟田土地流转增加连片规模,助推绿色生态科技措施推广。2019年烟田土地流转近2万亩,为实现“烟区美、烟农富”奠定了基础;积极开展生产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7月,洱源县草海子水库工程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评审,工程概算总投资16304.18万元,核定烟草行业援建资金11704.42万元。不断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梦想稳步实现。 云龙县 培育支柱 增强实力 云龙县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部,国土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6%,境内居住有白、汉、彝、傈僳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20.6万人。云龙县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春暖秋凉,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良好,具有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自然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为烟叶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云龙烟草发展至今29载,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种、充满艰辛的跨越式发展、规范有序的“快车道”3个发展阶段。云龙烟草人仿佛骨子里自带“柔中带刚”的太极精神,挺起了云龙烟草发展的脊梁。 云龙县自1992年开始种植烤烟,是一个以种植山地烟为主的烟区。一直以来,全县致力于打造“优质山地中棵烟”品牌。一是合理布局特色品种。全县加大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力度,扩大在适宜烟区、优质烟区、核心烟区的特色优质种植面积,积极打造云龙烟叶品牌优势,全面实行 “一站一品”品种布局。二是抓绿色生产。推广四个100%,即100%推广农家肥堆捂、100%推广膜下小苗移栽、100%推广废旧地膜回收、100%推广烟蚜茧蜂防治。切实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烟叶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打造“绿色、生态、安全”烟叶品牌。所产烟叶深受工业企业的喜爱。 多年来,云龙县始终将烤烟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培植。一是促进财政增收成效明显。2018年全县收购烤烟8.2万担,售烟收入1.26亿元,烟农户均收入37936元,上缴烟叶税2773.35万元,占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的11.56%,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坚持种植计划向种烟水平高、种烟积极性高的贫困地区适度倾斜,使贫困烟农在烟叶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18年,全县共有种烟贫困村15个,占全县种烟村总数的50%;建档立卡贫困烟农807户,占年度烟农总户数的24.3%。贫困村种烟面积1.65万亩,占全县年度种烟任务数3.04万亩的54.28%;贫困村收购总量4.43万担,占全县年度收购总量8.2万担的54%,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收购量1.92万担。年内共有3个种烟贫困村出列,127户建档立卡贫困烟农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烟叶产业更是成为促进烟农增收和财政增长,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推动云龙脱贫摘帽、全面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烟叶产业承担着种烟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任,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强劲力量。云龙县将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巩固烟叶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力军的作用,为建设“烟叶兴、烟农富、烟区美”的高质量烟叶产区不懈努力。 昭阳区 承生态理念 创绿色发展 锁钥南滇,云心鹤眼;秋城昭阳,烤烟苹果满城齐飘香。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是钟灵毓秀的名将之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积淀了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见证了70多年昭阳烤烟种植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跨越发展历程。 昭阳烟区以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成绩,为昭通市烟叶生产收购总量做出突出贡献。昭阳烟区规划与政府发展详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多业融合发展相结合,立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的产业基础,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科学深耕扩耕连片种植面积,千亩、百亩以上连片达119片,100%实现连片种植,优质核心烟区牢固稳定,确保烟农不减收、烟区“当家产业”地位不动摇、烟草社会贡献不减色。 近3年来,全区累计种植烤烟23.3万亩,收购烟叶63.4万担,实现烟农收入8.62亿元,累计上缴烟叶税1.724亿元,占全区财税总收入的6%。 乡村要振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多年来,昭阳烟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烟水工程23722件、机耕路189公里、烤房3524座……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今的昭阳农村,生产条件最好的地方就是烟区,有利助推了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建设绿色崛起的典范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施好一袋肥、栽种一株葵、回收一张膜、放飞一只虫、升级一座房”是每一位昭阳烟草人深植于心中的生态理念。降农残、保土质、促环保,积极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建设绿色防控示范样板6000亩。当鸟瞰昭阳,万亩烟田尽收眼底,它已然成为了昭阳烟区推行绿色生态优先、推进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生态环境贡献的最美名片。 这片叶很轻,仅有10克左右;这片叶很重,烟农户均收入达4.32万元。烟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昭阳烟区正在并还将继续发挥烤烟种植的“造血”功能,为全区1961户建档立卡贫困烟农脱贫奔小康,实实在在做到“一亩烤烟脱贫一个烟农”。 “天赐食于鸟,而不投食于巢”,昭阳烟区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并主动对接昭阳百万亩苹果产业,团结力量、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推动昭阳烟区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共创美好新时代! 彝良县 持生态画笔 绘秀美画卷 彝良,镶嵌于长江流域之上,如金瓯玉盆盘踞在云贵川交界之处,境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在这28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记载了璀璨瑰丽的英雄故事,哺育着承星履草的朴实农民,被誉为“将军故里”“天麻之乡”。 蜿蜒流经的长江支流,北回归线的和煦阳光,乌蒙山区的斜风细雨等自然条件,使彝良烟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环境,烟区呈现“一片森林一片烟,片片都是生态烟”之景。在彝良72年的种烟历程中,彝良烟叶以特有的风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促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更是为彝良烟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沃土腴田,尽植烟草,盛夏晴霁,弥望绿野,此间烟地之景美不胜收,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保持并强化这种优势。彝良烟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助力烟叶高质量发展,彝烟人“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灌输烟农生态种植理念。同时形成了以蚜茧蜂为典型的绿色防控,以烟株残体残膜清理回收为代表的土地面源污染治理,多管齐下,扭转了烟农传统观念。 彝良烟区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破烟农增收瓶颈,引领烟农对现有闲置设施开展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育苗大棚、烤房、农机等基础设施设备空闲期,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农副产品。烟叶种植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引领了玉米、洋芋、辣椒等产业的转型升级。近10年来,彝良烟区烤烟种植面积达39.6万亩,产量103.8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19630.11万元,实现税收26318.62万元。2015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种植面积达4.01万亩,实现贫困户收入14395.62万元。 彝良烟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等称号;自主研发防棚内凝结水浸烟苗的育苗装置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彝良烟区始终践行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路线,依托乌蒙山区优质环境,坚持科技引领、方式创新,稳固推进特需品种的种植,实现了彝良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美编 杨千红 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