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第06版:专 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云南首届最具影响力烟区”评选活动普洱市临沧市参评单位工作扫描


















    镇沅县

    苦聪之乡 共筑富路

    “国家园林县城”——镇沅,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年均温度18.6℃、降水量1235毫米,土壤类型以红壤、赤红壤等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是优质烤烟种植最佳自然生态环境。在这块热土上,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坚定不移推广“生态绿色+”高质量技术措施,努力实现烤烟种植均质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产品供给高端化。

    滇南烟叶数九甲。镇沅县有着27年的种烟历史,烤烟生产始终以最严格的技术规程,苛求每一道工艺精益求精,发挥五大主攻质量的措施法宝,大幅提升烟叶生产质量,启动新一轮烟区规划,科学规划核心区、优质区和适宜区。坚持以烟养烟,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集约化育苗技术、平衡施肥技术、三段式烘烤工艺等的推广应用,不但提高了烟农的烟叶生产水平,而且使烟农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2018年,镇沅县种植烤烟9.16万亩,烤烟种植户9437户,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592户11072人;实现烟农收入3.57亿元,同比增加535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33235元,同比增加3472元,人均收入7780元;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67526元。

    一直以来,烤烟产业是镇沅县的支柱性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实现税收4.3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28亿元,增长309.4%,占全县收入的26.34%。

    近年来,镇沅烟草产业发展始终瞄准高质量发展要求,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形成以烟叶生产为基础、高原绿色农特产品为补充的多元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

    景东县

    无量宝地 匠心品质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73%,林木绿化率74.56%,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仍保持着完好的原始生态,是地球同纬度带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定了景东烤烟产业“绿色崛起”的基础条件。

    1992年景东县起步种植烤烟,种植面积从0.36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12.07万亩,再到2019年8.92万亩,全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到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承载历史,勇担重任。烤烟发展到2019年的24万担,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烤烟通过20多年努力培植成为景东的优势产业,产量和产值均居普洱市前列,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着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收购烟叶76.97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10.73亿元,烟叶税收23604.46万元。2017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亿元,仅烟叶税一项就达7729.04万元,占比为6.12%,占可支配收入40%左右。2018年种植烤烟9万亩,8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2064户8584人,种烟1.85万亩,实现售烟收入6742.52万元,户均收入3.27万元,人均收入7855元。

    绿色是烟草农业的底色,生态决定烟草特色。秉持“遵循规律、崇尚科技、敬畏土壤、注重安全”的普洱烟叶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在出新中出彩,坚定不移抓好“生态绿色+”N项综合配套措施的落实。全面推进绿色土壤保育、绿色防控、生物质能源烘烤等绿色生态烟叶开发工作,突出山坝结合的特色,抓住景东山地烟叶质量好和坝区连片种植易管理的特点,坚持以山地烟为基础,河谷田烟为突破,注重山区抓面、坝区抓点,实现点出经验、面出成果;突出品种特色,全县以优质烟叶品种为基础,着力培育开发新品种,全面构建契合高质量烟叶发展需求、烟农“高产、高效、轻简”要求的集成技术体系,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突出生态特色,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生态+科技+适度规模”理念,引领景东烤烟产业发展。利用“林在地边生、烟在林中长”的自然生态优势彰显景东的烟叶生态特色。

    “望得见山、看得见烟”,坚持绿起来与富起来统筹兼顾、做到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在“稳住大局、突破困局”中开创“追赶跨越、绿色崛起”的新局面。匠心品质、点绿成金,汇聚绿色发展正能量,谱写景东烟叶品牌绿色传奇。

    景谷县

    千景之谷 绿色先行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素有“千景之谷”“茶祖之源”“佛乡”之称。全县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森林覆盖率达78.33%,年降水量为1354毫米,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1992年至今27年的发展历程,全县烟叶产量由初始的几百担发展到2013年的22.5万担,再到2017年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期稳定在20.2万担,生产规模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近年来,景谷县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这一核心,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烟叶生产过程,着力打造“质量优、特色强”的烟叶品质,实现了由“告别量的图腾”向“扬帆质的飞越”跨越式发展。

    遵循规律,坚守质量。牢牢把握市场规律,站在从对消费者负责、对工业企业诚信的高度,推动以质量促发展。2016年至2018年,实现烟农收入9亿多元,户均收入2.9万元以上,在烟叶质量上“双重达标”。

    崇尚科技,绿色发展。2019年,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按照普洱烟草“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广实施滴灌示范烟田5000亩;建立以生物和物理防治为核心的烟草病虫害立体防控技术体系,预计可实现化学农药亩均使用量减少20%以上;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7.33万亩,推广率100%,完成大农业推广2.93万亩,占烤烟种植面积的40%;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烘烤机1703座,为减工降本、防污染提供了保障;实现残膜回收率95%以上,切实减少了烟地“白色污染”。

    敬畏土壤,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土壤保育,引导永平云安烤烟合作社建成商品有机肥厂和生物质燃料厂,2019年全县有机肥施用面积3.8万亩,化学肥料亩均施用量同比减少8%;开展客土移栽示范1000亩,实施水肥一体综合配套示范1100亩。同时,运用生石灰调节pH值、大型机械深耕、商品有机肥配套施用等,将土壤调至烟株生长的适宜状态。

    注重安全,打造品牌。围绕核心烟区建设,把计划分配到优质烟叶产区,规划建设万担规模以上乡镇6个,千亩以上村14个,1000亩以上连片种植面积2片,500亩至1000亩7片,100亩至500亩13片,形成“三山四谷五坝”核心烟区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烟叶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精准脱贫责任,将收购计划倾斜到贫困农户,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补贴资金3.53亿元,实现1703户贫困户户均收入19894元,使一批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培育职业烟农1800户,打通了职业烟农增收致富的“技术通道”。永平镇迁毛村、芒腊村,碧安乡云中村、漫河村等核心烟区农户通过提升种植水平,收入稳定增长。

    墨江县

    回归之城 点绿成金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南部,普洱东部,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素有“太阳转身的地方”之美称。

    烤烟是墨江县的支柱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途径。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差,为生态特色优质烟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墨江县以“林在地边生、烟在林中长”的生态特色,着力打造“北回归线”特色优质烟叶品牌,实现烤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至2018年,墨江县累计收购烟叶51.155万担,烟农收入7.03亿元,实现税收1.55亿元。随着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创新适用技术的推广,烤烟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烟农生活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态势。烟叶成为墨江县强农惠农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在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建设基础设施、推广种植新技术的基础上,墨江县积极探索帮助烟农发展烟后玉米、水晶豌豆等粮经作物种植,有效带动了烟农增收致富。

    近年来,墨江县围绕“遵循规律、崇尚科技、敬畏土壤、注重安全”的发展理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利用率,通过优化烟区布局、打造核心烟区,改变传统“零、散、低”的种植模式,积极拓展新型适用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作业,推广应用土壤保育、壮苗培育、平衡施肥、绿色防控、成熟采烤等先进技术,有力促进了烟株营养均衡、品质提升;以推广小型机械深耕、施肥机、普改密、烟夹、生物质燃烧机应用,实现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减工降本,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种植烟叶的效益。

    优化布局、科学规划,解决“谁来种”的问题。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规划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工业卷烟品牌对原料的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需求。

    抓牢技术落地,解决“怎么种”的问题。科学技术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断完善烟农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全程管控,通过有序轮作,推广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客土移栽等土壤保育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和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确保生防技术全覆盖。

    推进管理创新,解决“谁来管”的问题。不断加强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主攻烟叶生产五大质量,层层压实责任,按生产环节提前介入,强化过程管理。

    临翔区

    深耕沃土 托起希望

    临沧市临翔区地处澜沧江畔,天朗气清、土沃水活、温湿相宜,为烟叶生产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生态舞台,初步建成了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烟叶基地,实现了优质原料高效供给。

    多年来,临翔区始终坚持绿色健康优质安全新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烟叶品牌。2008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种植烟叶71.74万亩,收购烟叶202.4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2.62亿元,累计上缴烟叶税4.98亿元,年烤烟收购量占临沧全市20%。全区建立了生产技术推广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烤烟标准化生产技术,做到最佳节令集中移栽,高标准揭膜培土,高质量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成熟采收;实现“专业化育苗、烘烤、分级、运输和烟农代表交售”5个百分百;积极探索燃煤替代烘烤、土壤保育、田间废膜回收、秸秆回收利用新举措。全力践行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宗旨,全力保障特色优质原料产出,全力打造绿水青山、白鹭蹁跹的烟区生态画卷。

    打造脱贫增收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烟草产业是全区核心支柱产业之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烤烟税收占财政收入的11.52%以上。在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中,2018年实现963户贫困户直接售烟收入2264.83万元、户均收入达2.35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在助力“直过民族”振兴中,临翔区拉祜族聚集地南美乡,依靠种植烤烟,完成了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科学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烤烟种植亩均收入从1623元增长到3700元,拉祜人日子越过越甜。

    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2008年以来,临翔区累计投入2.22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帮助烟区打通道路、兴修水利、建盖烤房和购买农机,打造新型的基础设施,实现新型的生产管理,着力改善烟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为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今,行走在临翔的烟区里,四通八达的烟路、纵横交错的烟水、鳞次栉比的烤房、错落有致的砖房,展示着现代新农村的风貌,临翔人依靠烤烟产业的发展,正逐步朝着“种出金叶子、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时光迈进。

    天成厚土、天然景色、天赐生态的秘境山水,沉淀着历史、文明、文化的厚重底蕴,弥散着崇尚自然、崇尚生态、崇尚品质的悠远气息,为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一抹与生俱来的国色天香,烟草产业正在并将继续在临翔广阔天地中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宁洱县

    茶马古道 打造精品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多样性立体气候在造就普洱茶的同时也造就了绿色生态烟叶。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改革的道路上,宁洱烟区走出了一条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路子。2013年,宁洱县烟叶收购量达14.05万担,2014年开始,国家烟草专卖局实行三年压库政策,宁洱烟叶收购计划也随之递减至10万担。如何稳住10万担收购计划不调减?为此,宁洱烟区积极探索,以质量与特色就是“供给侧”为发展定位,提出打造“小而精,精而强”的“小精品”发展战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化生产,近4年来,共计收购烟叶39.4935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5.53亿元,烟叶税1.21亿元,实现烟农、政府、工业、商业“四满意”。

    实现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烟叶原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宁洱烟区在全市率先实施全收全调,依靠“需求引导、工商互动、诚信规范”工商合作机制,强化基地单元建设,深化改进措施,通过“定制化”开发,缓解结构矛盾,提高烟叶可用性,为烟叶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018年,全收全调6.783万担,占收购总量67.83%,极大满足工业对原烟产品需求。

    实现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烟叶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宁洱烟区按照“遵循规律、崇尚科技、敬畏土壤、注重安全”发展理念,以“生态绿色+”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遵循规律严格按照“十个时限”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崇尚科技坚定不移落实五大主攻质量,积极推广施肥枪、滴灌和改良中耕培土机等,同时积极开展雪茄烟试种,探索雪茄烟种植经验;敬畏土壤高标准推动烟区规划,积极推行深耕高垄、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客土移栽等改良技术;注重落实烟蚜茧蜂、性诱捕装置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大残膜回收力度、推广生物质燃料烘烤等,同时推广示范烟叶可持续发展(STP)项目。

    宁洱烟区主动担当促进烟区农业经济供给侧改革,形成“主业稳收、辅业增收、扶贫助收”良好局面。结合本地冬闲地多和光热资源充足的情况,将烟后玉米、水晶豌豆和无筋豆确定为烟后主栽作物,仅2018年就增加烟农收入3163万元,为农民增收致富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凤庆县

    精准发力 提质增效

    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森林覆盖率达67.1%,有着“东方多瑙河”美誉的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四季如春的气候、充足的阳光、适中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和悠久的种烟历史,使凤庆成为全市最大的优质烟叶基地,尤其是澜沧江以北的诗礼、新华、鲁史主产区,堪称全市烤烟生产技术“标兵”,是全市烤烟产业巩固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凤庆是临沧最早承担“替代进口烟叶”“特色优质烟叶”“山区现代烟草建设”示范项目的产区,是备受工业企业青睐的优质原料生产与供应基地。凤庆烟草坚持以市场需求倒逼转型发展,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在组织领导、政策宣传、结构调整、过程控制、督查考核等方面精准发力。突出绿色生产,100%推广使用有机肥,100%回收大田农用废弃物,稳步推进新能源烤房烘烤及烟夹使用,在群众中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依托合作社,重点在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科技措施到位率上下功夫,引导烟农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种植,不断探索减工降本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

    凤庆烟草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要务,心系烟农、情系烟区,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产业扶贫为主,资金帮扶为辅,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年,12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售烟收入3.52万元;全年干部职工累计走访挂钩户2266次;兑现519户贫困户种烟面积减少专项补贴资金37.83万元;争取烟区扶贫项目资金25万元,教育扶贫捐赠资金10万元,职工挂钩帮扶捐款资金8.6万元,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为挂钩村两户生病贫困户捐款0.7万元,为扶贫挂钩村小学捐赠图书135套,价值1.35万元。

    近3年,全县累计种植烤烟21.48万亩,收购烟叶59.84万担,实现烟农收入8.04亿元、户均收入3.81万元,累计上缴烟叶税1.77亿元、占全县财税总收入的22%左右。累计投入行业资金3.44亿元,完成烟水工程、机耕路、密集烤房、农机具等项目1.91万件,建设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两个,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产业惠民富民深入人心。

    为持续发挥烟草产业在凤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支柱产业、扶贫产业、优势产业”的重要作用,凤庆县将通过土地流转与职业烟农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拓宽增收途径,搭建“主业稳增收、辅业助增收”的新格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永德县

    恒春之都 续写辉煌

    永德县位于“西南腹地,南汀河畔”,气候宜人,有“恒春之都”的美誉,低纬度高海拔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的南亚热带河谷气候,烟区丰富的土地资源,疏松、通透、肥力适中的红壤土,为生产优质烟叶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生长环境。

    永德县拥有核心适宜烟区10余万亩,建成特色基地单元2个,2018年种植烤烟5万亩,收购量13.5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1.83亿元,烟农户均售烟收入28726.71元,同比增加2873.31元,增幅11.12%,使6389户烟农走上小康之路。“十二五”以来,基础设施累计建设1.58万件,投入资金38256.7万元,烟基工程已成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的“民心工程”。

    全县已建成砂石机耕路42条、96.2公里,投入1295.19万元;烟叶调制设施8167座,投入25796.28万元,农用机械2289台套,大小水利工程3173件,有中型水库一座、库容3110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3座、库容514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5座、库容274万立方米以及若干的塘坝和水窖,总库容量4180万立方米,可控水量11563.6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8250亩,有效灌溉率达27.5%。曾经“人背马驮取水难,雨少缺水干瞪眼”是永德县山区农村灌溉的真实写照,如今,烟农尹德伟感慨地说:“现在真的是政策好了,以前栽烟用水急到哭,现今地边守着水自来。这个水,救活了烟株的命,也给了我们好的生计,真的是造福水。”一个“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雏形已然形成。

    近年来,永德县烟叶生产紧紧围绕“市场、质量、绿色、生态、安全”的工作方针,践行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理念,100%开展专业化育苗、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测土配方施肥、烟蚜茧蜂防治、绿色植保和集中运输、代表交售工作,亩均降本900元,深受广大烟农和工业企业的青睐。

    无产业脱贫攻坚难,无特色产业易返贫,烤烟产业已经成为永德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特色产业。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一乡一策、一村一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贫困地区烤烟生产种植水平,促进烤烟增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实力,提高烟农收益,为贫困地区烟农实现增加收入“撑竿跳”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永德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