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第09版:观点·视点·监督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宅基地“三权分置”助发展

    谢玲淋

    “我有宅基地了!10年了,做梦都想,今天我终于有宅基地了!我可以有安稳的家了!”据《遵义日报》报道,日前,贵州务川人王安武在湄潭“买”到宅基地,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成为贵州省第一位在非户籍所在地获得宅基地的农民。

    自探索产业扶贫以来,遵义红、湄潭翠芽、海龙米等大批贵州特色产品涌现出来,为困难群众带去了实惠,但随着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速率快,很多外来人口在当地发展产业时往往面临着缺少宅基地等现实难题。相反,对于本地人来讲,一面是外地人没有宅基地,一面是大量宅基地闲置,矛盾冲突之下,外来人员发展创业成本增加,地方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吸引力迅速下降,本地特色产业缺乏外来人才的支持和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受阻,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目标更是难以实现。所以,如何打破户籍限制,让外地人也能加入本地产业发展成了多地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地方党委、政府聚焦历史遗留问题,依托政策优势,全力突破宅基地使用限制。自2017年12月成为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以来,贵州省湄潭县先行先试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新路径,增强村集体对宅基地的管控能力和治理水平,成功破解了宅基地超标准占用、一户多宅、非集体成员占用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该县全力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通过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完善管理等制度,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

    打破户籍限制,吸纳外地人的力量发展产业,实现了本地村民、外地创业人员和经济发展三者互惠共赢。本地村民可通过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平台与外来人才签订《宅基地有偿使用协议》,定标定量获得补偿;依托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打破户籍对土地使用的限制,外来创业人员可根据市场需求、创业进度、规模大小等因素,自主选择有偿使用宅基地,为干事创业提供了便利;本地村民可增收,外来人口能创业,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产业发展呈现蓬勃之姿,地方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以湄潭县龙凤村为例,依托宅基地改革,每年吸引约3000名外来务工者采茶,全村茶农因此支付的工资超过350万元,有力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打破户籍限制,能够提升宅基地使用效率和活力,迅速吸引大批外来优秀人才,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由此来看,不妨让改革试点工作早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