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
第05版:再走长征路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
金沙江畔的红色记忆


红军向导的后人讲述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的石鼓(史料照片)。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中展示的红军乘船渡江模型。


记者再走红军长征过丽江时走过的路。


王曙轩介绍贺龙写给爷爷王缵贤的亲笔信。


在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遗址了解情况。

    七月,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石鼓居委会凤凰山头一栋古朴的纳西院子里热闹了起来,来自丽江各地的党员在这里聆听红军渡江的故事,参观“金江水暖”青铜雕塑、红军亭、红军渡江时的文物……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情怀,追寻红军抢渡金沙江的红色记忆。

    站在金沙江畔的石鼓渡口,历史的场景扑面而来,仿佛听见红军将士们由远而近的铿锵脚步……

    1936年4月25日至28日,1.8万余名红军战士在4天3夜的时间里,依靠28名船工的帮助,在石鼓到巨甸60多公里江岸的海洛塘、木瓜寨、木取独等主要渡口,用7只木船、20多条木筏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长征以来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战略转移途中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今天,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军民情谊深

    1936年4月24日,红二、红六军团由鹤庆兵分两路挺进丽江。当红二军团先遣队4师到达丽江城南的东元桥时,丽江部分乡绅和民众手持“欢迎义军”(当时丽江百姓称红军为“义军”)的彩旗,在桥头翘首迎接红军。

    随后,在离东元桥3公里远的下八河村玉龙锁脉接官亭,部分群众和乡绅在路上摆上香案,二迎红军。看到丽江百姓如此热情,红军指战员纷纷跳下战马,向乡亲们亲切致意,不断向群众说:“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我们是人民的队伍!”在老百姓陪同下,红二军团先遣部队进入了大研镇。

    据原红二军团第4师12团团长黄新廷回忆:“我们前卫部队到达丽江时,丽江数百名群众代表在城南东元桥欢迎红军,这是部队离开湘鄂川根据地后,在新区第一次受到老百姓自发迎接,深切感受到丽江各族百姓拥护爱戴红军的深情厚谊。”

    “打小就听爷爷说,红军对老百姓好,不仅开牢解救了含冤的百姓,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济民。”桑育根的爷爷桑乐天曾因打官司出不起钱得罪了国民党政府,被关进大牢。被红军解救后,他自告奋勇当起了红军的向导,与红军长途跋涉200余公里后,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桑乐天在为红军带路去中甸的途中,看到红军被困雪山几天几夜吃不上饭,还一边剿匪一边继续北上抗日,很受感动,萌发了加入共产党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期间,桑乐天获得了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并把2000元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要永远铭记红军的恩情,用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前进’,爷爷常常这样教育我们。”桑育根说,退休后,爷爷还常常到学校里给学生上党课,讲述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故事。

    “除了桑乐天,丽江民众对红军也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原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和钢说,红军在丽江老百姓眼中是喝一口凉水都要给钱的军队,当时红军在行进渡江途中,国民党的飞机一路狂轰滥炸,红军战士为了保护群众,一直露宿郊外,从不进村打扰老百姓。群众看到红军如此亲民爱民,自愿为红军挑米送菜做饭,争当向导、抬送伤病员。

    为了报答红军的恩情,许多群众还积极帮红军准备翻越大雪山的御寒衣物等物资。当时,丽江境内的34个裁缝用17部缝纫机,夜以继日地为红军赶制衣帽、米袋。

    “在丽江群众的帮助下,红军战士在丽江补充了长征途中的物资。”和钢说,红军到丽江时,供给部只带有云南地方货币“滇票”,出了云南“滇票”就不能使用了,丽江商会得知这个情况后,与红军兑换了两大簸箕银元。

    情满红军渡

    1936年4月25日至28日,红二、红六军团的1.8万余名红军战士,分别从石鼓至巨甸的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茨科)、巨甸等主要渡口渡过金沙江,踏上漫漫征程。

    据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负责人张学文介绍,当时,石鼓渡口江水水流急、江面宽、漩涡多,来回耗时长,为了保证大部队安全、快速渡江,红军决定依靠群众选择渡口、寻找船只,捆扎竹木筏子。

    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贺龙在了解到金沙江边鲁桥乡副乡长王缵贤比较开明后,亲自写信请他寻找船筏、动员船工,帮助红军渡江。

    王缵贤看了信后,被红军以礼待人的诚意感动,立即动员船工杜友发等到渡口把隐藏在江东岸的一只船连同船工赵锡敏等找来,等候红军过江。

    昼夜不停地抢渡,船工周长寿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4月27日中午,他摆渡的船因同时载了40多名红军指战员超重,划到江心时不幸沉没。万分危急之时,船工彭老三立即将自己掌舵的木船迅速划到出事地点,将21名红军救上了船。船工尹学富奋不顾身地划着一只木筏,在下游救起了一名连长和一名20多岁的号兵。

    “爷爷是木工,红军从牢里把爷爷救出来以后,他就一直在帮红军找木头、修木船、扎木筏。”尹学富的孙子尹正国说,爷爷常说红军是好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好好报答红军的恩情。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走进每一处红军长征过丽江的遗址,惊心动魄的画面仿佛历历在目。在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记者看到了草鞋、箩筐、锅碗、渔船……这些风华岁月中无数英烈用过的遗物,样样都饱含着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件件都带着令人动容的红色记忆。

    “为了牢记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勉励丽江各族儿女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向大家展示红二、红六军团红军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时,运筹帷幄,实施抢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重大军事战略的历史。”张学文说,今年4月到6月,有34068名党员群众到纪念馆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3068名小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不计其数。

    云报全媒体记者 和茜

    链接

    1936年3月30日,在贵州盘县奉红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红二、红六军团从盘县、宣威地区出发,开始了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揭开了第二阶段长征的序幕。4月24日,红二、红六军团由鹤庆兵分两路挺进丽江,25日先遣部队红二军团4师先机占领金沙江石鼓渡口,26日全军先后抵达石鼓。在25日至28日4天3夜的时间里,红二、红六军团1.8万余名战士利用7只木船、20多条木筏,在28名当地船工的昼夜摆渡下,分别从石鼓到巨甸60多公里的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茨科)、巨甸等主要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迪庆,继而北上完成三军会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丽江,先后经过丽江县(现古城区、玉龙县)的大研镇、七河、金山、黄山、拉市、太安、九河、石鼓、金庄、巨甸等10个乡镇,110个大小村寨,行程达160多公里。红军所到之处,开牢释囚、严惩贪官、打击土豪、开仓济民,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救亡道理,与丽江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云报全媒体记者 和茜 整理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