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国生 中共中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为基层减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广大基层人员无不为这一举措拍手称赞。但时至今日,有的部门却依旧我行我素,没有认真落实中央的相关精神。基层减负执行起来真有这么难吗? 现实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认为上有领导指导、下有基层落实,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当作“传话筒”“录音机”“接力棒”。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这些干部丝毫不主动作为,往往只是照搬照抄、喊喊口号,不认真思考分析和深入调研论证,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在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创新性、针对性。这就导致上级的工作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同时也错过了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机会。 笔者认为,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缺乏“末端意识”。所谓末端,就是最后一道关口。落实一项工作,末端抓得好,才能收好尾;末端抓不好,工作成效就难保证。谁是末端呢?在一些党员干部的眼中,末端就是基层,自己只是一个“过渡环节”。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缺乏整体观念和转移责任的错误思想。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不管是基层还是上级机关,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不能当旁观者、局外人,只有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推动实现成果的最大化。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人人都应该是末端,人人都应该把好关口。同理,要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人人都必须树立“末端意识”。 树立“末端意识”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工作标准,也是一种工作作风。只有具备这种尽责担当的态度、严谨细致的标准、求真务实的作风,时刻把自己当作抓落实的末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决策落实的“阻塞层”,降低不同环节的“摩擦成本”,实现快捷高效抓落实。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遇事不推诿、不回避,坚决不开空头支票,让基层减负越减越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