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文 从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黄金时代,不少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几代读者,我就是其中之一。于我,与阅读有关的记忆温暖而绵长。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乡村小学读四五年级时,借助新华字典读完了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和《苦菜花》,从此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进入县城读中学之后,我在学校图书室读到了《青春之歌》《红岩》等10余部红色经典,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学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整个文学界可谓盛况空前,佳作迭出。当时我读过的长篇小说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等。尽管当时在远离故乡的城市求学,父母所寄的生活费有限,但我还是通过节省其他开支来购买文学经典。像《简爱》《复活》等重新再版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几乎都是靠压缩伙食费来购买、收藏的。虽然生活在一个清贫的年代,但阅读让我感到了另一种“富有”。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远离故乡的一座城市安身栖居,不断购进的文学书籍让我避免了精神饥饿。对于那些不断出版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版社,我倍加赞赏、心生感激。地处广西的漓江出版社组织策划出版了“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浙江文艺出版社不甘示弱地推出了“外国文学名著精品”系列丛书,地处西南的云南人民出版社也推出了“拉丁美洲文学丛书”。可以说,仅仅这3家出版社推出的外国文学作品,就足以让我的阅读视野在整个90年代里显得异常开阔。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广大读者的阅读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图书出版的速度。而我的阅读兴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阅读重点开始转向关注环境、关爱生物和倡导自然伦理观的作品,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让我避免终其一生都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打转;精神生活的富有,让我保持着内心的澄明与生命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