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辛光科 曾才 本期聚焦 走进弥勒市西一镇,朱家璧纪念馆、勒克村起义指挥部旧址、三家村狙击战旧址等革命遗迹令人景仰;173名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英勇牺牲的西一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让人缅怀。 今年以来,弥勒市西一镇党委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在全镇48个党支部、895名共产党员中实施“五红”党建工程——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磅礴力量、培育“红色头雁”形成强大动力、激发“红色细胞”凝聚强大能量、建设“红色阵地”强化基层组织、成就“红色事业”实现建功立业。 这一结合当地实际、富有创造性的基层党建工作,激发了“磁石效应”,全镇各村组随处可见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党员立起来、党支部强起来的喜人景象,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凝心聚力的巨大作用,有力推动了全镇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勒克村,一个典型的彝族山村。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村先后有20多名青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纵”,3名青年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生命。村党支部书记杨继伟说:“‘五红’党建工程的实施,使全村38名共产党员个个争做合格党员、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砖瓦房,人均年收入从3年前的2500元增长到去年的5000多元,在全镇5个贫困村中率先脱贫。” 攀枝邑村村委会老主任卢光明是一个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大儿子、小儿子以及一个儿媳都是共产党员,村民们都说:“他们家在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样样都走在前面。” 传承“红色基因”,镇党委班子成员到各党总支讲党课,进一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汲取红色基因养料,强化理论武装,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不断前行的正能量。 不断创新“红色基因”传播模式。在“多彩西一”微信公众号上新增“红色教育”版块,定期推送红色信息;向全体党员发放红色书籍《血火史诗 丰碑永存》;开展“红色文化节”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 此外,全镇各党组织利用主题党日、党员大会等,通过集中学习、讲党课等方式将“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精神融入党员教育管理全过程,教育引导党员对照“四讲四有”标准践行“党员常青”。在各党总支、各党支部中深入开展“双讲双评”活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注重把开展“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党员积分与组织生活融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在“五红”党建工程的激发下,大云村委会7个党支部、136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积极干事创业发展产业,灯盏花、人参果、魔芋、核桃、万寿菊种植、大棚养鸡、规模养猪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党总支书记马金松介绍,如今,所有党员都成了村里有名的种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技术骨干大多数都是村里的党员,他们不仅自己发展产业,每一名党员还示范帮助带动8到10户贫困户,带领广大贫困群众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在阿雨龙村,海拔2000多米的一片开阔地上,近500亩连片种植的人参果基地郁郁葱葱、硕果累累,这些优质人参果即将销往广东等地。毕春艳是阿雨龙村党支部书记,她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234户贫困户种植人参果,被评为全市巾帼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西一镇结合实际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互助组+贫困户”的方式,搭建以合作社为抓手、产业党建为支撑的“15433”工作模式,探索打造“党组织+服务”的党建脱贫双推进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1”即1个中心,以党建引领为中心;“5”即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管理模式,建立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融合发展联合体,形成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格局;“4”即实现组织化推广、组织化管理、组织化收购、组织化营销4个组织化;“3”即实行村社组织领导、经营管理、利益分配“三合一”,解决党组织功能弱化、自身运转困难、产业发展无根基“三个老大难问题”。截至目前,各党总支均成立合作社,有种养能力的1741户贫困户6358名贫困人口均已加入合作社。 按照村级党群活动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标准,升级全镇所有“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村“一旗一徽一栏一墙”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五红”党建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西一镇在变,变得更美,也将变得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