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狭小,猪鸡成群,一到雨季,满街就污水横流,在市民舒秉义的记忆里,他年幼时的南涧镇古街区显得很破败。这条古街曾经是南涧县城唯一的一条街道,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3次改造后,这条街实现了集民族特色风貌与繁华为一体的美丽蜕变。 从县城金龙路驾车行驶到振兴路的圆房子前,抬头即可看到书写着“定边溢彩”四个大字的牌坊,进入大门,繁华退在身后,一种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被称作“南涧老街子”的地方,700多年前便是当年定边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元、明、清三代。街区内现存的文庙、毓秀书院、寿福寺等众多古建筑便是历史的见证。 出生于1970年的舒秉义家就在古街区的中心位置,在他年幼时,他家的住房和大多数人家一样,是土木结构的瓦房。2013年,历经爷爷和父亲两代人两次翻建的瓦房终于被四层楼的砖混结构“小洋房”所替代。 “上世纪80年代初,这条街道全是土路,1982年,街道被平整铺上了水泥。因为街道不平整,一到雨水季节,水都往下流,雨大的时候,上学的小孩都无法通过。”舒秉义回忆道,“如今,经过改造提升,街道变干净了、宽敞了。” “1965年南涧建县以前,南涧镇古街区是南涧县城唯一的一条街道。”南涧镇南涧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徐仁佩介绍,建县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项目,对古建筑、古街巷进行修复,使古街区的特色更加明显,功能更加完善,老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条街的发展变迁,正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50多年前,文化经济最为活跃的一个街区成为如今的“古街区”,正是南涧县城不断发展的见证。 “现在南涧正在建设‘美丽县城’,我希望我们的县城越变越美,越变越干净,这样我们生活起来就会更加幸福。”舒秉义回顾着这条老街的过去,也憧憬着这条街的未来。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杨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