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大林 8月7日,云南省社科联举办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七十年”为主题的第七期社科学术沙龙。学术沙龙旨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省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来自省委党校、省民宗委、省社科联、省社科院、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以及省民族学会白族研究会、独龙族研究会、拉祜族研究会、苗学研究会等单位,从事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工作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立足我省民族多样性特点,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领域和工作实际,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七十年”主题,以宏观、微观和个案的视角,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和研究成果。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在云南,民族多样性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民族工作在我省不是某一地区、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涉及全省所有地区、所有部门的全局性工作。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的民族工作形成和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核心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探索前行;主要是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善于和始终把党的方针政策同云南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在民族工作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制定实施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项规划,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二是因族施策,着力推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三是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中国云南的70年是云南各民族从多元到一体、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的7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成功实践的70年;是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70年。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民族团结进步在云南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转变,各民族从自由、自醒、自觉到自主的发展转变,民族工作从构建到完善的转变,民族研究从范式到内涵的深化。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坚定不移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是云南民族工作积累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好经验。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兄弟姐妹关系的真实写照,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世界观和基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石。与会专家学者从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郑家庄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经验入手,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的族际通婚,阐释了族际通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的建构,通过婚姻的密切联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生成良性的族际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认同。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是为各民族谋幸福、不离不弃不怨的真诚追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本质和核心的体现。与会专家学者在交流发言中,回顾了独龙族、哈尼族、拉祜族、藏族、苗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翻天覆地的变化,认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三是因族施策、分类指导;四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坚持文化认同;六是坚持统一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在民族工作上,要继续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坚持“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坚持“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的发展路径,坚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不懂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在民族学研究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田野做好调查研究,保护好民族文化多样性,逐渐实现从范式研究到内涵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上推出更多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