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兰(彝族) 2019年5月15日午时,昆明市作家采风团的两辆客车,缓缓停放在石林县长湖镇阿着底农家乐下方的场坝上。此时,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万物,持续的干旱使得铺成彝族三色元素的地面,似在袅袅升腾起缤纷的红黄黑。 据说,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电影《阿诗玛》中,聪明美丽的女主角阿诗玛的出生地阿着底,彝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地方”。走进农家乐小院,站在古老的大树下,环视墙壁上彝族标志的绘画,想着美丽的阿诗玛,看着热情好客的撒尼人,你的心情能不美丽吗?一杯杯醇香的美酒,一首首动听的酒歌,一桌桌彝家特色菜,还有一个个穿着漂亮的彝族服饰敬酒的美女,你的热血比火辣辣的太阳还要滚烫。彝家人喝的不是酒,喝的是快乐;吃的不是饭菜,吃的是情义。 怀揣满满的感动,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挥手道别那些不曾认识却一见如故的彝族同胞和那棵罕见的老朴树,我们匆匆驶向下一站——红色根据地圭山。 圭山,因雄奇秀丽的山峦形若海龟隆起的背部而得名“老龟山”,后该音译为“老圭山”,彝语称“构波玛”,意为“大雁的山”。圭山系云岭山脉余脉,是昆明市石林县最高峰。海拔2601米,树林茂密,鸟声唧啾,生态良好,森林覆盖达80%,是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场所。 圭山更是光荣的革命历史纪念地。朱家壁将军率领一支人民军队先后与敌军作战10余次,攻克师宗,丘北,解放广南,在圭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打响云南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向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为云南的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朱家壁将军纪念碑,就坐落于圭山群峰环绕森林浓郁的地方,对后人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顶着烈日,我们站在纪念碑前,听圭山镇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讲解圭山的革命历史,心情随着情节的起伏时悲时喜,深深赞叹之余,我默念着纪念碑上文字:“巍巍圭山岿然屹立,矣马河水奔流不息……”,把敬仰之情送上蓝蓝的天宇。 徐徐绿风从山顶下来,凉爽爽地扑进怀里,鸟鸣声抑扬顿挫,似在向大家倾诉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英雄们洒过血和泪的地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石林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一次回首,怀着虔诚地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后,我们登上被太阳包裹着的客车,碾压起一路风尘,来到圭山镇海邑村委会下海子村的千亩苹果种植基地。 吃过不少苹果,也侍弄过几次苹果树,可这里的苹果园让我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苹果树不再是我记忆中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是矮子似的小树,树上挂着一个个牛皮纸似的袋子,每几棵果实旁边插着的一根杆子,杆子上挂着一块一页A4纸大小的金色正方形板子。这么矮小的苹果树能丰产吗?套上这些袋子的作用是什么呢?杆子上的板子是用来干什么?一连串的问题,紧紧拽着我的心。 需要迫切得到答案,专心地听农科员讲解苹果种植情况,我像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多次发问,终于清楚。这些树是从山东引进的矮化密植苹果树,苗龄有三年,今年是移栽的第二年,已经有计划地让果树适当挂果。给果子套上袋子,主要是为了让果子不受害虫侵袭,喷洒农药时果子也不会受到沾染,做到绝对的有机,当然也有让果子品相更好的意思。至于杆子上挂上黄板,是让其灭虫。圭山镇下一步,将通过扩大苹果种植,发展集登山、餐饮和采摘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把产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达到致富一方的目的。 我欣慰地大步跟上采风的队伍,踩着红色灰尘,回到客车上坐好,想闭目养神来补充一点儿没能午休的体能消耗,可听说下一站要去糯黑村,脑细胞又活跃起来。按罗婺彝语音译,“糯”是“猴子”,“黑”是海,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猴子的海”的村子。 客车抵达圭山镇糯黑村,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可新鲜感让我们没有一点儿懒散和倦意,匆匆向村子走去。听讲解,糯黑石头寨位于石林县城东南30公里处。村子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子附近山上多为石山,地下的石材资源十分丰富,于是人们就地取材来建筑民居。人们取材时,依照石头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和做建筑材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石板房。这种石板房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块垒砌,地板和屋面用薄石板铺成,村中的道路是自然生成的石板路。层层叠叠、深深浅浅,或朴素或沧桑的青石,记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撒尼人生活的变迁。 糯黑村除了建筑有特色,自然风光美之外,主要还在于它有历史意义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村寨入口前有一座民居特色保护完好、革命历史悠久的石头房院落,就是“王家大院”。“边纵”司令员朱家壁和张冲曾带领边纵小分队在圭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期间就住在王家大院。所以,这座建筑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顶着彝人蓝莹莹的天空,踩着散发深邃文化气息的石板路,来到传说曾经有猴子戏水的水塘。一个石头围成的清澈水塘低着头,静静地躺在路边,几棵粗壮古老的大树巍然屹立在水塘上方,似要护卫着水塘。从这几棵树的形状推想开去,这里有可能是碧波荡漾的海子,而不是现在所见怯生生的水塘,只是撒尼人谦虚地说成水塘罢了。这里四面环山,山上树林茂密,跟我们老家的村子环境差不多,听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山里人家的村寨,常能看到野兽来串门,那么猴子肯定是来这里戏过水的。 一路往上,来到最有特色,最神秘的密枝林。这座林子,可以说是撒尼族民俗传统文化的活标本,让人们耳目一新。 目光所及处,一道张着大嘴的虎头石砌大门,魔幻般冲击着你的视野,大门里郁葱葱、密匝匝的树林隐约可见,心被神秘感紧紧攫住,很想进去看一看,可是不可能的。“密枝”意即“社祭”。撒尼人密枝节,时间一般在农历11月中旬鼠日至马日,长达七天,据说,是为了纪念祖先。密枝节是撒尼人祖先崇拜,认为自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结果,也有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痕迹,具有很深远的民俗文化内涵,不是我们匆匆一瞥就能了解清楚的。 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密枝林,沿着石板小道拐拐弯弯,来到村中一堵摆放着“盘江日报旧址”的石墙边。听同行人说,这是云南省共产党的第一张报纸《盘江报》的诞生地,是当年边纵部队驻扎在糯黑村时的临时新闻单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用虔诚的目光抚摸了几遍石屋,赶紧追赶队伍。 石林之行是匆匆的,但收获颇多,让我们见识了意义深远的红色文化、大有作为的产业文化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它向我们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撒尼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