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冉 笔者注意到,一些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口悬挂着“去向牌”,旨在表明工作人员的去向,为前来办事的人民群众“提个醒”,也有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工作纪律的目的。然而,许多“去向牌”并没有起到指示去向的作用,俨然成了摆设。 挂出这种“去向牌”,其本意应该是好的,是针对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去向不明,让上级领导找不到或办事群众无处寻而设置的。但是,许多“去向牌”上的“去向”缺乏透明度,比如一些单位负责干部的“去向牌”只标明“外出开会”或“外出办事”,而且一连数日都是如此,不告知开什么会、办什么事情、什么时候结束。有的干部“外出开会”后,没有指定由谁代替工作,让同事或前来办事的人一头雾水。这样的“去向牌”去向依然不明,不过是形式主义的“变种”,甚至可能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设置。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去向牌”看似很小,但却反映出工作态度和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任何工作都不能停留在有制度、有档案、有痕迹上,不能热衷“走形式”“走过场”,而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笔者看来,对于单位“去向牌”应有细节规范,即说明具体的去向,并留下联系方式或交待办事委托人。 时下,许多街头的商家在外出办事或旅游期间都会挂出贴心的“去向牌”,或留言向顾客表达歉意,或告知具体回归的时间。机关单位的“去向牌”更应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体现勤政为民和踏实办事的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