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管毓树 文/图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德宏各族儿女用智慧、汗水与勤劳绘就了多彩的画卷,谱写了一段辉煌篇章。昔日一穷二白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欣欣向荣的新边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
巨变
从“缺衣少食”到“总体小康”
“新中国成立前,德宏社会发展程度低、发展进步十分缓慢,各族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德宏州委副书记、州长卫岗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从“缺衣少食”到“总体小康”,再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步迈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昔日的烟瘴边陲之地,变成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德宏各族儿女对党的恩情的真挚表达:“一只孔雀飞到了龙树上,恩人哟就是那个共产党……”
“共产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生活大变样。”芒市三台山乡勐丹村德昂族村民蒋永才说,他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养殖小耳朵猪近千头,开起了农家乐,每年赚十多万元,现在打算到城里开小耳朵猪肉专卖店。
“在德宏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70年,经济建设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没有任何一个70年,民生有如此显著的改善;没有任何一个70年,德宏边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如此的满足充实。”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秘书长侯胜有感而发。
70年来,德宏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不断阔步向前。过去的70年,是德宏发展翻天覆地的7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70年。德宏州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2653万元增至2018年的38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87元增至2018年的10325元,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226元增至2018年的29093元。
跨越
从“零星手工”到“德宏制造”
走进瑞丽雅戈尔品牌服装生产基地,明亮的车间、统一的着装,规模化、规范化的服装流水生产线,处处呈现出国际化的生产水平。
德宏从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边疆农业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向多元、从低层次向中高端的历史性跨越,从“零星手工”到“德宏制造”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1万元增至2018年的175.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3080万元增至2018年的133.32亿元。
瑞丽试验区综合办主任罗宏榆说,德宏以瑞丽试验区为引擎,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立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食品和消费品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产业、电子信息、航空八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大康肉牛、北汽瑞丽、银翔摩托、上海东方国际、江苏业勤、雅戈尔、华侨城、凯喜雅、安琪酵母、深圳宝能、康佳电子、淘宝、天猫等一批大企业相继落户德宏。初步形成了航空、汽车、摩托车、农机、手机、家电、生物、医药、旅游、贸易等相对完备的外向型产业体系。
今天,“乘瑞丽航空、驾德宏汽车、骑德宏摩托、看德宏电视、打德宏手机、穿德宏服装”已成为德宏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天的德宏正在加快构建集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通讯网、电力网、油气管网 “六位一体”现代国际互联互通综合枢纽网络。芒市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从1990年的2.19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181万人次,增长了90倍;航班起降由1990年的180架次增至1.55万架次,增长了86倍;芒市机场直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12条和缅甸曼德勒国际航线,平均每天执飞30个航班,成为全国排名第69位、云南省排名第4位的中型机场。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52年的119公里增至2018年的8213公里。杭(州)瑞(丽)高速直通口岸,建成瑞(丽)陇(川)高速公路。陇(川)腾(冲)、芒(市)梁(河)高速公路明年即将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大(理)瑞(丽)动车铁路全线开工。德宏实现了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车水马龙大通道”的根本性转变。
开放
从“封闭末梢”到“开放前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长期以来,德宏依托与缅甸独特的地缘、商缘和人文优势,充分发挥地方和民间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缅胞波传统友谊,开展了官方、民间全方位、多形式的交往交流活动,确立了德宏在全省全国对缅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德宏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得到了“提起中缅关系想得到德宏,谈到滇缅关系离不开德宏”的广泛赞誉。
与缅甸商务部、旅游部等多个部委及毗邻地区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和诸多合作机制;在缅甸内比都、仰光、曼德勒、密支那、腊戌、八莫设立了6个商务代表处,有效促进双方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交往合作;组建了德宏州中缅关系研究所,成立了德宏州缅甸事务专家咨询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有独立刊号、公开发行的缅文报《胞波》;在边境一线我方口岸设立了一批国门书社,在缅甸曼德勒设立了胞波书社;在缅甸成立“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缅甸木姐办公室”,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缅甸注册的非政府组织。
组织开展首届中缅媒体年度见面会和中缅经济走廊联合采访活动,创办承办中缅智库高端论坛、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孟中印缅系列论坛等国际性会议活动,举办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大学生友好交流周、“一带一路”国际微纪录片德宏影展、中缅瑞丽—木姐国际马拉松赛、中缅“两国双城”自行车赛、中缅青年友好会见活动等系列国际交流活动。
70年来,德宏从封闭的末梢,站到了沿边开放的最前沿。2018年,德宏与76个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52年200万元增至2018年110.92亿美元,排全省第2位,占全省对缅贸易额的80%左右,占中缅贸易额的30%左右。口岸“四项指标”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德宏已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沿边口岸综合流量最大的地区。
幸福
从“窝棚茅屋”到“洋楼别墅”
昔日的德宏,一穷二白,曾是艾芜《南行记》中荒凉落后的边陲,是被人们视为畏途的偏僻遥远之地。70年的砥砺前行,德宏边疆民族地区展现出一幅人民生活宽裕、社会保障健全、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绚丽画卷。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芒市、陇川、盈江3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景颇族、阿昌族帮扶项目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16.05%下降至2018年末1.65%。
全州拥有中小学304所,在校生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位数增至2018年的183409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
卫生方面,建成了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人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岁增至74.49岁。
德宏从“瘴疠之地”变成了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的美丽家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宏打造了300多个美丽乡村,实现了从昔日“窝棚、茅屋、杈杈房”到“洋楼、别墅、安居房”的转变,“生态优良、回味乡愁,乡村秀美、城市宜居”已成为德宏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如今的德宏,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将书写更加辉煌壮丽的华章,明天的德宏,必将更加美丽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