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7时40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李永霞早早到达科室,换上白大褂,打开电脑复印培训资料;7时50分,她开始交接班,听取昨晚住院患者情况;8时10分,她带领科室人员开始英文业务培训;8时30分,她开始查房,重点看一下头天晚上刚抢救过来的病人;8时48分,查房期间,她接到肝胆胰外科三病区会诊电话,立即赶往7号楼;9时31分,她再次接到神经外科一病区会诊电话……李永霞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既要在临床一线,又要从事科研教学。 “从业30年来,每天查房、会诊、手术、指导学生就是工作常态,节假日更忙,不是值班就是加班。”会诊的路上,李永霞告诉记者,她每天都是早半个小时上班,晚一个或两个小时下班,如果病人多、手术多,还得更晚。 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走到肝胆胰外科三病区,有一段路程,跟在李永霞身后,记者先是快步走,最后干脆小跑起来。李永霞见状转身说:“肝胆胰外科会诊电话里说病人很难受,早一点到可以尽快减轻病人痛苦。” “患者高烧一直不退,尽快确认感染源”“需要做骨穿刺获取病理诊断”……刚到肝胆胰外科,李永霞拿起患者片子仔细观看后,面对科室医生的疑惑,她一一认真解释。 话音未落,李永霞的手机再次响起,“我马上来,让护士长先安抚38床病人,让实习医生到病房外等我……”接完电话,李永霞再一次和肝胆胰外科三病区医生确认治疗方法后,立马起身赶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路上她又一次小跑起来。“当医生走路就得快,因为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而在平常,多腾出几分钟就可以多看一个病人。”李永霞一边小跑一边说。 “患者去年在其他医院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经过一系列激素治疗后,今年5月份开始停药,停药后出现胸闷,喘气困难等现象……”来到病床前,李永霞看病时还不忘给实习医生指点一二,告诉他们问题在哪。她说,患者是周二门诊后收进来的,当时出现严重喘息不畅等现象,初步认为是支气管哮喘,并进行了哮喘治疗,喘息现象得以控制。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发病情况很像,患者出现了中央型支气管扩张,就CT结果无法确诊病因……”李永霞告诉身边的医生,接下来需要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等结果出来后才能诊断病因,才能进行下一步激素用量。 11时40分,李永霞回到办公室,记者抓住这个空档,终于跟她对上了话。“每天的工作都是这样,没有不忙的时候。”李永霞说,从1989年就一直在呼吸内科工作,虽然很忙碌,也很少顾家,但看到每个病人恢复健康,就觉得很充实,很满足。 “采访先结束一下。我联系了皮肤科专家来科里对患者进行会诊。”就在这时,皮肤科的专家敲门让李永霞立即去病房。 记者离开病房时已过中午,病房里病人们都开始吃饭。而李永霞没来得及吃饭就再一次投入到救治中。 本报记者 陈鑫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