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专电(记者 娄莹) 经过为期121天的网络火炬传递,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回到郑州,9月7日开始进行实地火炬传递,云南16名少数民族代表担任火炬手。 此次火炬城市传递线路共有123棒火炬手,其中16棒由傣族、怒族、独龙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布朗族、基诺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颇族等云南16个少数民族代表担任。他们与其余107棒民族代表及社会各界火炬手交替传递,寓意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火炬传递路线全长8.7公里,火炬传递从郑东新区如意湖广场出发,途经金水区、管城区,最终沿人民路抵达终点二七区二七广场。 云南代表团第一棒火炬手是彝族民族代表郑倩南,来自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郑倩南说,作为云南代表团的第一棒火炬手,她觉得很光荣、很自豪,希望通过此次火炬传递,向外界推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担任第31棒火炬手的白族民族代表陈晶晶,是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她说,能担任民族代表火炬手非常自豪,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努力学习,为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祝愿民族运动会圆满成功,祝愿云南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