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方政策出台太任性,说变就变,顾头不顾尾,缺乏连续性和配套政策,最终沦为瞎折腾,好事也会办砸。 无论是发展地方经济,还是推动社会治理,一个与当地实际相适用的好政策无疑会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福音。然而,一些地方制定政策缺乏统筹考虑,政策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够,其中有的是政策之间不兼容,前后任领导制定的政策相互打架、不能衔接,前一项政策还没有推开,很快就被后一项政策所覆盖;有的是政策断档,一项政策还没有落地见效,就马上被另一项政策所取代,政策制定出现“朝令夕改”现象,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围着多变的政策风向瞎折腾。 毋庸置疑,制定一项政策贵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如果“干部一走,产业就散”,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很难落地见效、修成正果,这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损害到群众利益。 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统筹谋划政策、研究配套政策,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搞清楚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以此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政策制定的方向不偏。同时,要强化政策制定的审核把关,对于政策不接地气、重复制定或频繁变更等相关问题,应当查明原因、及时纠正、抓好整改。 总之,要充分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切实增强地方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把政策推动的民生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