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这些“一带一路”建设“关键词”的内涵把握,可以从立足南方古丝绸之路要冲云南、正在稳步向东南亚、南亚市场拓展的云南水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水务)具体行动中探寻到实践答案。
以省属骨干企业云南城投集团为第一大股东的云南水务“走出去”的步伐让业界侧目。“云南水务努力将国内先进的城镇环境问题解决技术、管理等综合服务方案投送到‘一带一路’区域,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人民共谋绿色发展,创造绿色财富,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方案中贡献更多云南国企力量。”云南水务总经理于龙介绍,目前,云南水务海外业务主要布局在“一带一路”建设南向通道上的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整个东南亚地区拥有人口6.5亿,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带来巨大的城镇环境服务商机。”
全力助推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
视生态文明为社会文明进步状态的云南水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回应新时代、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加快向城镇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步伐,全力助推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我们将依托云南水务拥有的核心技术及强大的投融资能力,以及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及行业影响力,蹄疾步稳向‘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国际’的城镇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目标迈进。”云南水务党委书记杨方如是说。
洱海,滇西高原上一颗璀璨明珠,洱海水质的变化,世人关注。作为洱海治理的核心企业,云南水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保护时的嘱托,发挥自身资金与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多年来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有益经验,为永葆洱海一湖清水、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而不断拼搏。今年2月底,前来考察洱海治理保护情况的中央领导同志,对云南水务洱海治理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要让洱海永葆一湖清水,就必须要从源头进行治理、系统性解决洱海流域河道的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充足的优质泉水流入洱海,尤其是苍山十八溪的低温一类水的入湖补给,既可向洱海提供优质水源,又因其水温低的特点,抑制洱海藻类的产生和生长。”于龙介绍到,因为负责洱海流域37条入湖河道中34条河道治理,近年来云南水务已为洱海截污治污投入了超过44亿元资金,探索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洱海流域系统性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云南水务治理的34条入洱海河道,每年能向洱海注入1亿立方米的优质山泉水,不断置换洱海水体,在解决洱海源头问题的同时,云南水务治理洱海的内容包括了城市自来水供应、城市污水处理、洱海流域100多个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截污治污等系统性工程。
云南正在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省委、省政府将更加重视城镇污水治理,“云南水务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服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云南水务副总经理黄云建介绍,云南水务分别参加了《云南省污水处理和排水行业运行质量及运行安全监督检查标准》等的编制和践行工作。目前,云南水务在省内16个州市都有环保项目,为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筹集了百多亿资金,在全省144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中,云南水务运营管理着66座,负责处理全省约三分之一的污水。据了解,目前云南水务在滇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有70个,每天为云南处理污水达到103.62万吨;运营自来水项目20个,每天向云南老百姓供应49万吨优质安全自来水;运营着1个医废处理项目,每天为昆明市处理30吨医疗废弃物。
截至2019年6月30日,云南水务总资产约364亿元,供排水总规模约为827.42万吨/天,固废总规模约为521.11万吨/年。
聚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高品质供水,到污水处理、固废处理,是云南水务聚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赢得“一带一路”区域内市场的“杀手锏”,更是其为世界环保提供解决方案的底气所在。
高品质供水方面,云南水务供水项目采用世界一流且最具技术经济比的CMF连续膜过滤技术,出水水质远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可将供水水质提高到直饮水标准。与此同时,云南水务提升供水服务管理水平,降低计划性停水及突发停水对用户生活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应急供水设备为用户提供应急供水服务,保障居民用水需求,“未来,我们将利用领先的储水、净水、供水、物流及信息技术,建立先进的军事后勤供水保障系统,服务好军事用水需求,希望能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贡献。”于龙如是说。
在污水处理方面,云南水务联手国内少数拥有核心技术成果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先进成熟且最具技术经济比的MBR膜技术处理的污水,出水水质优于污水处理行业所要求的国家最高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 A 排放标准),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据悉,MBR技术处理的污水多项指标达到地表水标准 IV 类甚至更高标准,“MBR技术处理污水已成功应用于昆明第四、第九(地埋式)、第十(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取得了令行业瞩目的效果。”云南水务总工程师罗宇煊介绍到,针对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云南水务采用的MBR技术实现污水深度、高效处理,生产稳定达标的高品质再生水(水质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中城市杂用水标准及景观环境用水标准),以满足市政杂用、生活杂用、绿化景观补水等多体系再生水回用需求,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循环使用率,达到废水零排放,大幅减少新鲜水综合用水量(地表采水及地下采水);针对农村人口不集中、生活污水分散等特点,以MBR膜技术为核心工艺,采用先进的小型全密封设备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自动运行、自动监测,且占地面积小,并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行业领先的污水处理技术,激发了云南水务引入世界先进的水处理膜技术专利,并联合云南融源节能环保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组建了云南自己的水处理膜企业——云南城投碧水源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云南膜科技公司),填补了云南水处理技术及产品领域的空白,推动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据了解,云南膜科技引入了北京碧水源花巨资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PVDF增强型微/超滤膜、低压反渗透膜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落地云南并实现了产业化。据悉,该技术攻克了“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三大国际技术难题,是世界上同时拥有上述3项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据悉,云南膜科技公司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涉及相关80多项专利,填补国内多项空白,依托MBR污水资源化技术,云南膜科技公司能提供工业废水处理MBR组合工艺技术、微污染地表水处理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水处理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实践表明,云南膜科技公司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所处理的水均优于国家标准,“我们在云南90%的污水处理都使用了云南膜科技公司生产的产品。”于龙透露,云南膜科技公司将结合云南水务的发展战略,借助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东风,进一步将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原水保护技术和产品服务推向全球市场。
在固废处理方面,云南水务成功自主研发了固体废弃物(有机质)碳化技术,该技术世界领先且全面实现了对生活垃圾、污泥、餐厨垃圾、人畜粪便等多类型固体有机质废弃物处理的协同处置,同时该技术可真正实现各类有机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据悉,固体废弃物(有机质)碳化技术用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无氧的条件下对固体废弃物进行高温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产生热分解,其碳氢比例发生变化,形成有利用价值较高的气态物(热解气)和固态物(生物炭),且处理过程无二噁英排放。其中热解气可以作为热源重新回用到热解设备内或上网发电。生物炭具有孔隙率大、有机物含量高且易储存和运输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农业利用、园林绿化及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此外,云南水务开始将触角伸向废弃锂电池处理领域,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催生了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行业机遇,发展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在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机会。“根据测算,2020年废旧锂电池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2023年则会超过250亿元。”
绿色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添彩
泰国普吉岛,连续5年全球游客旅游到达人数第一的海岛,每天要产生近890吨新鲜垃圾,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能源短缺的泰国政府头疼之事。2015年云南水务完成了对普吉岛PJT市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收购,云南水务应用先进技术和良好资本信用,在普吉岛运营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但解决了普吉岛上每天大量垃圾处理问题,同时缓解了普吉岛上的电力短缺。
“PJT主业是垃圾焚烧发电,每天可以焚烧700吨生活垃圾,上网发电12MV。”云南水务国际部经理余维钧介绍,PJT项目是泰国目前在运营的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而且在全球最著名的海岛旅游地普吉岛。“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个项目做成共建‘一带一路’绿色环保标杆项目,不但可以为全世界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为云南水务赢得东盟乃至全球市场提供帮助。”余维钧说,云南水务对PJT项目垃圾焚烧进行了24小时烟气在线监测,运营工作都遵循了EIA系统的要求,并听取了当地居民提出的意见,与此同时,云南水务也和当地污染防治部门展开合作,要把烟气质量报告报送给政府部门。“EIA检测的内容比较多,从噪音以及气味,还有锅炉车间的温度,还有我们整个所有的包括二噁英,还有氯化氢硫化物氮氧化物这些检测都很细致,整个我们的工艺设计确实是按欧盟最高标准来设计的,包括排放。我们现在炉渣还有飞灰的处置,是按泰国国家要求的一个无害化方式进行处理。”PJT公司运营总监杨超介绍,新鲜垃圾进入垃圾焚烧炉焚烧后剩下的炉渣,则可以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可以进行制砖,或者是制砂来铺路或者是制作公园砖。”
事实上,响应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东南亚很多国家加大了对城镇环保综合治理的力度。2014年,越南政府签发1196号决定,批准动用社会财力投资新建供排水系统和生活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提案,要最大限度动用广泛的社会财力优先民营投资;2016年2月,印度尼西亚发布了新的法令,要在印尼全境7个大型城市建设垃圾焚烧点站;根据政府第三次修订的规划,泰国到2030年完成55000兆瓦新产能建设,电力生产和传输的投资约为8000亿铢,预计到2022年总发电量中的39%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泰国PJT项目,只是云南水务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东南亚国家提供领先城镇环境综合服务的一个成功实践样本。在印尼和新加坡,云南水务投资运营的环保项目正在赢得当地市场的尊重,云南水务透过下属企业云南水务公用事业(印尼)责任有限公司(PT Yunnan Water Utilities Indonesia)为印尼水务市场提供项目投资、技术支持及项目管理等服务,拥有民礼26000吨/天自来水项目25年特许经营协议;通过在印尼的另外一个全资公司有机源责任有限公司(PT Sumber Organik Co.,Ltd),云南水务还拥有一座处理1600吨/天的垃圾填埋场,以及2MW的沼气发电厂,而印尼的垃圾填埋场和沼气发电厂都已经在运营。此外,有机源责任有限公司(PT Sumber Organik Co.,Ltd)还拥有新建750吨/日垃圾热解气化发电项目特许经营权,并跟当地政府协商了增加10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厂,即处理总量提高至1750吨/日,目前750吨/日垃圾热解气化发电项目已经进场施工,预计2019年11月底建成投产。
新加坡是云南水务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东南亚市场的重点,云南水务在新加坡投入2亿多元注册成立云南水务投资国际有限公司(Yunnan Water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Pte Ltd), “云南水务新加坡公司在集团的定位是一个EPC+F的这么一个定位,然后还有工程建造服务。”云南水务新加坡公司财务总监田野介绍,EPC指的施工阶段的提供技术和工程设计,而F就是融资以及融资后再投资的部分。对于云南水务来说,新加坡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这里有500多家国际企业,还有聚集了包括咨询公司、会计师公司和律师事务在内的4500多家各种专业机构,新加坡整个资本市场的服务已经比较系统化。“我们还会充分利用新加坡本身所具备的技术资源,尤其在环境领域的技术资源。因为新加坡政府在环境领域投入了巨资,产生很多积极的效果,也培养了一批很优秀的人才。”田野说。
在国内,早在2013年,云南水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云南水务新疆分公司,正式拉开拓展新疆市场的序幕,2016年,云南水务以5亿元注册资本金成立全资子公司新疆云水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了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开发区固废综合处置静脉产业园PPP项目,精阿供水工程、六师五家渠市水务环保项目及多个污水处理项目。目前,云南水务在新疆的业务扩展至额敏、霍尔果斯、克拉玛依、库尔勒、博乐、和田、哈密等地。“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在新疆打造一个环保行业高效管理的优质平台,打造宜居、生态环保型城市品牌,旨在提升新疆各地居民生活品质及城市综合幸福感指数,同时云南水务还将立足新疆沿着古丝绸之路放眼中亚乃至欧洲市场。”于龙说,而在“一带一路”的北线,云南水务成立了东北片区,它是公司几大区域管理中心之一,“两年前,我们收购了哈尔滨国环医疗固体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中心有限公司,成功布局黑龙江省。”于龙介绍,布局东北市场是北上进入俄罗斯的要棋。“国家在黑龙江、云南等六省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且战略定位清晰明确,凸显出了东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优势。”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是云南水务向南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依托,新疆则是云南水务向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本和跳板,而东北将是云南水务北上抢占“一带一路”机遇的支点。
和“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不一样的是,云南水务是以“绿”为底色,每一步投资、每一个项目都在践行绿色环保,都在为当地老百姓提供绿色服务。“每一个环保项目的最短运营期限都是25年以上。”云南水务项目运营负责人说,其项目之所以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支持和民众欢迎,还因为云南水务的项目是长期运营的,而非一建了之。
云南水务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历史机遇,大力开拓国外蓝海市场,建设境外投融资平台,将业务辐射至东南亚,并正将目光投向南亚印度洋市场,同时拟在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生物碳技术,以解决当地有机垃圾及废弃轮胎等固体废弃物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