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怡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社会不断进步的背后,有一批批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播撒希望、传承文明的人民教师。在第35个教师节,我们走近2位乡村教师和3位全国优秀教师,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兰元青 守护幼苗茁壮成长 走进省政府办公厅圆通幼儿园,随处可见充满设计巧思的游戏区域,这一切都出自园长兰元青之手。工作30多年来,她在幼教这片多彩的百花园里勤奋耕耘,用心探索,让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让每朵鲜花灿烂开放。 “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幼儿园发展。”从事幼教工作以来,兰元青从没有停止探索和实践。她倡导“爱与自然”的育人思想,坚持“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原则,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实践区域活动,积极构建绿色、自然、生态、童趣、挑战为一体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建构能力,习得经验,奠定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 作为全省幼儿教育的“领头羊”,兰元青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奔走帮扶云南偏远的高原、农村、民族地区,全心全意为云南幼教优质、快速发展无私奉献。为了补齐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短板,在“三区三州”扶贫攻坚工作中,她通过入园指导、送教下乡、现场教研、示教等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幼教帮扶工作。 兰元青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地区学前教研工作坊坊主、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实践教学指导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坊坊主、云南省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首批“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云南省中小学名校长等荣誉。 艾 党 扎根山区特教事业 “我热爱教育,只要能让我从事教育工作,能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哪里需要我,我就乐意去哪里!”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乡村教师艾党从教的39年里,有36年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 1980年,艾党被分配到墨江县最边远的团田乡工作,先后担任扫盲专干、班主任、村校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一干便是30年。那时,学校请不起修理工,他在努力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利用周末、节假日维修桌椅、床架、房屋,维护水电线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工师傅、水电师傅,同事们对他的称呼也由“艾老师”变成了亲切的“艾师傅”。 2013年,他再次选择了离县城10多公里的特殊教育学校担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学校,任何事情都从头开始。学生刚进校时,由于智力障碍,不少出现了大哭大闹、晚上不睡觉,到处乱跑、乱扔垃圾等情况,甚至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针对棘手的现状,艾党带领教师们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确立“快乐动手、适应生活”校本课程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乱扔垃圾等现象没有了,会主动向老师问好,早上起床能整理宿舍内务。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同时,他组织教师开展钢琴、书画、劳动技能、手工制作、康复训练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今,听障班的学生也能弹钢琴和吹葫芦丝了。艾党还和老师们带领学生到食堂学做饭菜,到实训基地学种菜、学养猪鸡、学采摘加工茶叶等劳动技能培训,让学生做到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会生活、能生存、自食其力。目前,学校已招收培智班7个44人,听障班2个11人,送教上门75人,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山区残疾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更撑起了一片希望。 扎根边远山区36年,因为山区的孩子早已成为他放不下的“甜蜜负担”。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艾党无怨无悔。 张莲珍 永守初心平凡相伴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永守自己从教的那份初心,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这是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荒田完小的乡村教师张莲珍对自己的要求。从教39年来,张莲珍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默默耕耘,践行着自己作为乡村教师的初心。 张莲珍刚参加工作时,50多个学生只有3间很小的土坯房可以上课,公路、水电都不通。没有教室她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上课,没有黑板就自己劈一块木板靠在墙上教孩子们写字。学校的很多设施都是一边教学,一边带领学生一起建设。有的学生交不出学费,甚至有的学生连饭都吃不饱。为了让所有的孩子有学上,她用自己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垫付孩子们上学的费用,买学习用具。而张莲珍对自己却能省则省,穿在脚上的永远是那双“解放牌”胶鞋,几年都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 即使是平凡的乡村教师,在张莲珍看来也是无比神圣的,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位学生。为做好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她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刻苦钻研业务,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除了我以外,学校已经有了8名教师,还有3名是今年刚刚招聘的特岗教师。”现如今,张莲珍扎根了30余年的荒田完小已有114个学生,少数民族学生46人,占41% ,主要有拉祜族、布朗族和佤族,留守儿童16人,入学率达到100%。 黄红燕 点亮学生希望之灯 为盲人学生下厨做菜,带聋哑学生体验DIY蛋糕,为“家馨社区”聋人流浪儿童找学校上学,和青春期的孩子们促膝谈心…… 从事特教20年来,“为孩子们真心实意付出”是昆明市盲哑学校教师黄红燕坚守的信条,她用无私的爱,为一个个迷失方向的盲孩、聋孩点亮了希望之灯。 1999年,特教老师的急缺让刚刚大学毕业的黄红燕走进了这一行。不懂手语、不会盲文,从未接触过特殊学生的她茫然而紧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铆足劲,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手语、盲文、学生特点、课堂教学、特教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上,从一个特教基本功为零的教师成长为盲教育、聋教育的市级骨干教师。 在课堂上,聋哑孩子喜欢她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盲孩子喜欢她渊博的知识和动听的声音,在初中、中专语文课堂上,总是能够听到从她课堂中传出来的一阵阵热烈掌声和欢笑声。课后,学生们喜欢找她谈心,诉说自己的小秘密。 在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学中,黄红燕意识到特教老师只奉献爱心、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要帮助学生寻找到希望的心灯,让他们有目标、有想象、有憧憬、有希望。春游外出活动时,她带领盲生触摸植物、雕塑,感受阳光、花香,聆听鸟语、笑声,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美景,发现大自然的美。她积极接待志愿者到校做义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士走进寄宿制特校和学生们交朋友、聊天、游戏。争取机会,带领特殊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外面的世界。带领聋哑学生赴广州、福建比赛,带学生实现人生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的经历。这群特殊学生们对自身目标的设定也清晰起来,纷纷从职高走向大学。 张洪彬 “海归”教授辛勤耕耘 “在大学中,每一个教师其实亦是一个学生,要学会将自己的知识与年轻一代分享,学会在现有的知识架构中发现问题,探求未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学生共享。”这是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彬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多年来,这位“海归”教授始终为云南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为云南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1985年,张洪彬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1988年,他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后便出国深造。出国前,他主持完成了“油菜素内酯类物质的合成及农业应用研究”项目,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芸苔素内酯类物质的企业标准。通过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研发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云大-120”。这一研究工作的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张洪彬怀着对祖国、对云南这片养育他成长的土地的热爱,回到云南大学工作。回国后,他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了药学院,并利用自己出国前为云南企业做出过贡献的优势,搭建起当时在西南片区一流的实验室,打开了良好的教育、科研局面。回国之初,云南省没有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严重制约了化学学科的发展。2003年,张洪彬作为学术带头人申报获得云南省首个化学类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云南大学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他再次主持申报并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申报并获得云南省首个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圆满实现了全方位培养化学学科人才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带领下,云南大学化学学科多年来连续进入全球基础科学指标(ESI)前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张洪彬要求学生勤奋刻苦、勤思善辩,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他勤奋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