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采访“壮丽70年·剑川古城变与不变”主题中的回乡创业青年,在剑川县城里的“王记凉粉”店看到一副木刻对联:“王记葛府体过好东,开候茵抱整票美旺。”恰好遇到一个忙出忙进的年轻服务员,记者请她帮忙解释下这是啥意思。她说,这是用白族话写的对联,意思是“王记凉粉只在家中卖,顾客来吃排队排到门外”。 原来,她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店主人王荔滢。一年前她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不顾亲朋友好劝阻从昆明回乡,成为“王记凉粉”第四代传人。“人家的儿女是往外飞,我家的儿女是往家跑。”王荔滢的妈妈嗔怪,做凉粉很辛苦,小王却倔强地说:“不怕,我就喜欢做这个,你不让我干,我都要干。”她平时凌晨四五点钟起床,节假日三点钟就起床干活了,如今真的顶起了店里“半边天”。 “我从小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凉粉就是我美丽的乡愁。”王荔滢回忆,奶奶最早在西门老街牌坊下面摆摊卖凉粉,后来在家里开店,名气也越来越大,前年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 小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树绿花红,环境宜人。从丽江来的客人品尝了一小碗凉粉后,连连称赞:“软滑、爽口、有筋骨,有一股清香。”王荔滢介绍,家里有4个人,还有6个员工。如今,每天卖凉粉七八百碗,还出售饵丝、酥油茶、乳扇、冰牛奶等原生态食品。 从曾祖母、奶奶、母亲到小王,从每碗卖1角钱、3角钱、1元钱到今天的5元钱,一碗碗“王记凉粉”传承着深深的乡愁。“我要再好好磨炼几年,将来在大理、丽江开分店。”王荔滢说,自己不想做电商销售,凉粉在店里吃才有氛围,要做成文化品牌店。“我们要让客人吃上美味,同时传承白族文化。” 本报记者 庄俊华/文 黄兴能/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