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第08版:专 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烟农钱包鼓了,“老字号”烟区焕发新活力
——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带动烟农增收工作纪实


峨山县塔甸镇瓦哨宗村委会烟事文化节活动地址。


峨山县雨来救村委会烟农在整理烟叶。


澄江县龙街街道中窖社区种植黄瓜。


瓦哨宗村委会花鼓舞队员在跳舞。


烟农增收产业示范园体验中心。


玉溪三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一角。

    王炳会 文/图

    玉溪烟区是最具影响力的“老牌”烟区之一。

    玉溪烟叶作为西南高原清甜香型的典型代表,曾创造了108分的传奇佳话,是全国需求量最旺盛的烟叶。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云烟之乡”美称,素以“天下烟叶在云南,云烟之乡在玉溪”享誉海内外,年种植60万亩左右优质烤烟,是全国唯一的百万担以上特色品种烟叶产区,走出了一条“烟草兴、经济兴、百姓兴”的发展模式。

    8月份的玉溪,村村寨寨正以“烟草+机械”“烟草+旅游”“烟草+文化”等“烟草+”的方式,把二三产融合到烟草种植产业中,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烟农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

    在推进千家万户烟农增收的工作中,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突出 “做”的示范作用、“带”的实践功能和“帮”的服务效能,聚焦“做给烟农看,带着烟农干,帮助烟农赚”的烟农增收新路子,取得了稳定烟叶生产、稳定核心烟田、稳定烟农队伍、提升产业价值的显著成效。

    遵循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产业融合、品牌自主、渠道共建”带动烟农增收模式,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玉溪三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玉溪三农公司”),以农业多元化投资方式,将烟草成熟的技术标准、生产方式、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科研布局“一盘棋”、科技创新“一条龙”、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设集科研、交流、展示、培训、科普、观光“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国际一流烟草农业科研基地,带动了当地农业改善、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一二产融合、辐射带动三产、普惠地方百姓的增收范本。

    玉溪三农公司充分利用烟叶工作的条件和优势,带动七县两区稳定核心烟区、拓宽增收渠道,真正推进增收产业和产品从“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让同一片土地生长的烟叶和其他增收农产品同向发展、相向发力、叠加贡献,共同为烟农再创价值。

    做给烟农看 让增收致富有照样

    “2018年7月3日公司成立后,流转土地4200亩,形成了5.81万亩的稳定核心烟区。”玉溪三农公司经理王华国说,在烟草行业多项惠农措施扶持下,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力推动下,核心烟区呈现出亩均效益逐年增长、户均收益持续增加、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源于公司创新提出了“实施土地流转,稳定核心烟区,提升烟叶品质,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助力烟农增收”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构想,为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烟草企业和农民共享发展提供了新理念。

    “就玉溪而言,实施土地流转,稳定核心烟区是玉溪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助力烟农增收、实现共享发展的有力抓手。”王华国说,土地流转了,稳住了核心烟区,才能更好地建设好“第一车间”,为做好烤烟主业稳增收、产业融合促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稳定了核心烟区,公司服从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局,以抚仙湖为起点,以烟叶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擎,立足于产业融合打造烟农增收新领域、品牌自主构建烟农增收新模式、渠道共建开启烟农增收新途径,构建烤烟主业与多元辅业相融互促的烟农增收新模式。

    “把新一轮烟区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规划衔接,建立健全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王华国说,玉溪三农公司围绕核心烟区建设,注重生产布局规划,深度挖掘盘活土地资源,呈现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公司集中打造抚仙湖径流区2万亩核心烟区,积极探索“新型主体+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了“夏烟+冬菜”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主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从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科技引领等方面入手助推烟农增收。

    “通过打通产业链全线贯通、自成体系的产销渠道,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烟农增收多元化产业,逐步形成烟叶稳定、多业协同、配套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烟叶+多元产业’综合竞争力。” 王华国说,公司还构建营养技术绿色化、植保技术绿色化、烘烤能源绿色化、资源利用绿色化的烟叶绿色生产体系,把能够落地见效的先进生产技术落实到位,走稳走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

    公司形成自主系列品牌22个,创新构建了2个具备市场自负盈亏能力经营主体,融合一二三产发展,打造旅游模式新亮点,累计实现产值3133.55万元,吸收带动270名社员就近就业,接待国内外游客8000批次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700万元,社员每年实现人均收入1.92万元,比入社前增收8080元。

    “综合运用职业烟农自主流转、合作社(村委会)集中流转、龙头特色企业战略合作、多元化投资经营等多种模式,稳定土地流转的成效,让烟农看到增收的成效,自发参与进来,共同增收致富。”王华国说,下一步,要围绕“三张牌”和“三湖保护治理”,辐射带动“三湖流域”及传统优质核心烟区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带着烟农干 培育农产品品牌

    烟农增收基石在烟叶,潜力在非烟。

    “过去栽烟,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到山上浇烟,半小时能挑一趟,只有2桶水,只能浇100来棵烟,浇水量还不足。” 峨山县小街街道雨来救村委会烟农李洪义说,现在,幸福多了,烟草公司在山上修建了16个大水池和40个小水窖,把水提到山顶上,水从山顶上的水池里自流到地里,“有了水,今年租地种烟107亩,预计收入能达到44万元。”

    “种烟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通过种烟,烟农们建盖了新房子。”峨山县小街街道由义村委会支部书记常中敏说,由于烤烟的带动,村里甚至有一大部分烟农到城里去买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全村烟农占村民的80%,种植烤烟4000亩,种烟收入达到1400万元以上。”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委会书记李忠祥说,在烟草公司的带动下,村里始终坚持“烤烟是第一支柱产业不动摇”的发展思路,连年增收。

    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今年,塔冲村建设了生物质燃料加工产业,生产生物质颗粒烘烤烤烟。全村有470台燃烧机,使用生物质颗粒产生的收入将达到村集体收入的20%。烟草公司对使用生物质燃料烘烤烤烟每吨补助200元,节约了烟农的支出,还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同时,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时清洁,无污染,烟农穿着白衬衣、白球鞋都可以轻松烤烟,改善了烟农的工作环境。

    带着烟农干的不仅仅是雨来救村、由义村和塔冲村,培育的农产品品牌也不只是烤烟种植产业品牌。

    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利用流转土地这一生产要素资源,发展烟后作物种植,再造“一个产业”,增加种植收益,实现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稳定、烟后产业稳定。

    “全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带动烟农增收,打造烟后配套产业,探索烟与非烟协调发展的‘烟+N’模式。”王华国说,公司在2万亩核心烟区土地上探索烟后高原特色早熟青蚕豆产业,开展绿色生态种植,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集中规划、集中生产、集中经营的“三统一、三集中”集约化生产和集中式营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生态高原特色的“云香庄园蚕豆”品牌,亩产800-1000公斤,亩产值4000-5000元,推动抚仙湖流域万亩核心烟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三湖流域形成烟叶生产与非烟作物良性互动增收新格局。

    “烟草公司建设了600多个小水窖,机耕路20公里,卧式密集烤房30座,彻底打牢了发展基础。”玉溪市信访局派驻澄江县九村镇东山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何忠顺说,有了好的基础设施,烟农群众在烟后种植青花、白花等蔬菜,发展蔬菜产业,村民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带动群众稳步永久脱贫。

    峨山县按照“主业稳收、辅业增收、扶贫助收”的思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实现33个村实施“烤烟+”精准扶贫全覆盖,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峨山县1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2.29万元,全部脱贫出列。

    帮着烟农赚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懂农业、爱烟草、爱烟农,是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瓦哨宗村依托烤烟种植产业,并发展烤烟种植产业的真实写照。

    烟叶成熟和油菜花开的季节,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

    “找准产业,把村子带活,把人心焐热,瓦哨宗的明天就像芝麻开花。”村支书万铁春信心满满。

    8月的瓦哨宗村,一片片烟田映入眼帘。烟田边,写有“塔甸镇2019年烟事文化节”的大红色牌坊清晰可见,牌坊的两边是用彝族语言文字书写的对联“梁子一路情,扎实唻果嗦”,意思是周边乡镇情义深厚民族团结、丰收开心的意思。旁边,满山的烤烟成熟待采。

    一大早,烟田旁边就停满了车,到饭点,农户家就坐满了人,余下的时间,人们赏花鼓舞和烟盒舞、观烟事博物馆。

    “只种地,留不住人,也增收不了。靠环境留住人才、靠文旅产业带来增收,这是我们的思路,也是我们的出路。这路子走通了。”万铁春咧嘴笑道,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通过举办烟事文化节和油菜花节,给瓦哨宗村带来城里的游客,也带来了勃勃生机。

    “全村有502户人家共计1480人以种植烤烟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他们依山种烟,生活过得幸福且充实。”万铁春说,村民一直以种植烤烟为主,但年轻人把烟抽在嘴里,却不知道烟叶的生产。在农民丰收节来临之前,举办烟事文化节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烟叶的生产过程,与村民们一起庆祝丰收的节日。

    “节日期间,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拍摄烤烟,拍摄歌唱和舞蹈活动,并发到抖音上,口口相传,进一步扩大了瓦哨宗村的影响力。”万铁春说,烟事文化节的举办,还带动了农家乐和民宿产业的建设发展。

    “地里撒上油菜籽。等到春暖花开,这里就是油菜花海!”万铁春说,种烟富起来的塔冲村民,开始习惯了“烤烟+油菜”的种植模式,每年烤烟收购后种植油菜,次年开春,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了大批游客。

    “烟事文化节之后,比较隆重的就是油菜花节。”万铁春说,在油菜花节期间,烟农群众纷纷售卖蜂蜜、核桃、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增加收入。

    游客不仅可以徒步欣赏油菜花海,还能品尝彝族传统美食、观看彝族花鼓舞和烟盒舞表演,近距离感受山水风光和彝族文化的魅力。村民们说,没有烤烟就没有塔冲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发展“烟事文化节”和“油菜花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里投资建设了农事馆、民族广场、儿童之家、居家养老,进一步打牢“烟事文化节”和“油菜花节”基础,更好地服务烟农。

    以农为旅,以旅为业,不只发生在瓦哨宗村。更多的乡村正试图以农旅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也改变更多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

    变田园为景区,变农家为客舍,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这条路上做了不少尝试,拓展延伸亲子活动、科普教育、商务会议、有机美食之旅、婚纱摄影等旅游产品体系,围绕一产生产种植、二产轻加工、三产观光旅游、旅游商业及产品销售延长上中下游产业增收链条,探索集烟草文化体验、生态有机蔬菜生产种植、种苗繁育、生态有机果蔬包装销售、社员定制、农耕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链……

    以往只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能捧上一碗“旅游饭”“加工饭”“养殖饭”……一个个传统乡村,通过挖掘自身特色,变身特色鲜明的景区、厂区。

    “种烟收入6万元有保障,一年有30天左右在跳舞,闲时还能邀约姐妹们去河里捞鱼。” 瓦哨宗村委会花鼓舞队员方凤香说,不仅节日里跳舞,闲时也跳舞,每年外出参加演出还有2000多元收入,生活充实而快乐。

    在良好机制的带动下,村民们不仅在经济上增收了,幸福指数也增加了。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