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这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家乡景象。在泸西县午街铺镇水塘村委会小河边村小组长张海德看来,这样的景象已成为现实:“我们现在的小河边村,就是一个安逸美丽的生态家园。” 移步进村,处处皆景、满目清爽,家家户户干净整洁,道路边、村民的房前屋后和家庭小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绿化带,种上了菊花、月季、松树等植物,将彝族特色民居掩映其中,点、线、面构成了村子四季常青、花团锦簇的生态环境。 据张海德介绍,小河边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贫困山村,全村有农户49户218人,均为彝族。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差和观念落后等原因,村子里柴草、猪牛粪便、垃圾乱堆等现象突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子的道路交通、通信通电及村民的住房、人畜饮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村庄环境和村民的生活习惯却没有太大改观。 一旦脏乱差,乡村就失去了本色。2018年,抓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机遇,午街铺镇党委、镇政府带领村委会和村小组开始整治村庄环境卫生。 “这场整治,不是干部干、群众看,而是干群全部参与其中。”水塘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金荣介绍,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村小组的干部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入户宣传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做群众思想工作,把民风民俗和文明新风的内容手绘到墙体上,引导村民转变观念。 村小组9名党员带头,从自家做起,带动村民动手拆除烤棚、危房、粪塘、猪圈等乱搭乱建圈舍,清除柴草堆、垃圾堆和粪堆,还发动每5至6户群众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一座卫生厕所。 拆除完成后,村委会和村小组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在路边空地、房前屋后见缝插绿、遍地植绿。村小组的党员和几名妇女组成巾帼志愿服务队,督促和指导村民种植植物,收拾打扫庭院,对卫生习惯较差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主动上门帮扶……很快,小河边村就换了一副模样,房在树中、村在绿中。 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于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回归。共建共管共享之下,小河边村的村民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部分村民从不理解、不配合变为积极参与。“最大的转变,就是以前要监督大家干,现在每家每户一起床,就自觉打扫庭院和负责的公共路段,还会主动为绿化带浇水剪枝!”张海德高兴地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密码”,小河边村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一个宜居宜业的民族文化特色村寨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本报记者 李树芬 通讯员 倪琴 文/图
|